老子《道德经》究竟讲了什么真相?(图)

作者:唐子 发表:2021-11-11 09:3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5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老子的《道德经》暗藏极深的道理,让人难以企及。
老子的《道德经》暗藏极深的道理,让人难以企及。(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老经”--老子所著《道德经》--讲圣人,五千字讲透了。你用人脑子去读,永远能深入,永远还藏着你没能悟到的理。中华所有后学都无力再涉及。

《道德经》或曰《老子》究竟讲什么?这个问题包含着开启《道德经》智慧大门的钥匙。从古到今,读《老子》之“道”受传承或启发或辟蹊径创新道家、创儒家、墨家、法家等后学的人很多,但大都着眼的是“道”的文化思想,把《道德经》当成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对待,不懂修道不具功夫,却在创立自己的学问--著书立说(包括写评注)--上夯大力。有些学者费力地去考证不过古稀的80岁老人究竟活在春秋还是战国,究竟德先还是道后?爬着看老子,越看越觉得古人或前人的眼光没有自己的独到,所见不如自己的真切。这些“老学”剥葱者或超越者翻阅一辈子《老子》,竟然还没提出《老子》究竟讲什么的问题,更别说从中发现了什么。这样研来究去,老子没了,只剩“老子杂碎”上席了。

老子的《道德经》究竟讲什么呢?就讲圣人道,讲其特性和原则,讲圣人如何循天道对待事物(名、无、有、玄、妙等),如何无为不争地治国、生活、用兵,等等。《道德经》通篇都在讲“圣人”是怎样的,如何才能成为圣人。

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第7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12章)

老子撰写《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非常道”是什么道?行业道、诸家道是寻常道,人生准则、政治原则也是。即使宇宙本体和规律,进入学术研究和学问立说上,不还是“常道”吗?然而,圣人道不就是“非常道”吗?没有明说,就须读“道”者领悟。而各自领悟则必有深浅、角度、侧重的不同,而且会不断变化,这不是“非常道”是什么?第一章讲道,没有定义,只有描绘:无有路,玄妙门……如此道属于谁,当然属于圣人老一辈。

“圣人”之词在周朝已不时地出现在鼎文、诗文之中,成为王国的希望者。《老子》从第二章起就开始讲圣人之道,81章共有23章直接论及圣人问题,占全文三分之一之重,间接说来几乎都在讲圣人的道和德--如何遵循,如何培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等,圣人做什么,如何做圣人,老子的教诲非常细致。圣人非同寻常,故而其道“非常”,只可修不可讲,讲出来便不是道了。可“老学”者偏偏对如何修道成圣人不感兴趣,只中意剖析,结果弄出老子主张愚民统治等浅见薄识。圣人道跟愚民统治,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22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第27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第28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

有研究者以为真实老子卒于西元前770年,正好死在阎王爷设定的84岁(实岁83)的坎限上。如此把中华古代第一大道视为跟自己一样走不出三界的凡夫俗子,自然读上面230个字,就会逐字逐句去研究,去咬文嚼字。可一旦这230个字被3、5百字的白话解说明白了,听者或读者“哦”的时候,哪里还会有“圣人”是怎样、怎样是“圣人”的零星半点的体悟?台湾曾经组织学者认真、考究地翻译明白了《道德经》,陈水扁和马英九如果读了,保证离圣人更加远了。

我想说的是:关于上述“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等话语,其实是不可琢磨和研究的。就如同我前面教孩子读《原谷谏父》那般,一遍又一遍的通读,才能够走近圣人、拥抱圣人,才有机会修炼成“抱一”而“明”、“长”、“有功”的“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之圣人,善于反其道而行之的“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的圣人。圣人“德”多且大的道理,如同《原谷谏父》中“孝”的荣耻感,不是别人口里讲出来、自己听到的,而是一遍又一遍“诵读即在修炼”的过程中真切体悟到的,那才有意义。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四十九章)

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这难道还不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行而知”的功夫么?眼不窥牖而见天道,这难道还不是圣人得道而具有的“不见而明”的功夫么?圣人道非常道。得“非常道”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还需要动手动脚、亲力亲为才能成事吗?得道之圣人,其德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功,他的心即百姓的心,他动心百姓的心能不动吗?他信什么百姓也信什么,不信者因为被他信任也因他而信。如此因“常德”而得天下一切的人,难道还不能“不为而成”吗?

“德”有如此之神奇吗?“德”能是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异功能吗?修“圣人道”就能使人的“德”演练成“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功么?老子,这位周宣王时代管纪检“历人”,是在说玄话,还是实实在在具有这圣人之“德功”呢?“老学”学者无疑是不信有“德功”的,即使道家传说和道教神话,他们听后都会嗤笑不已:老子有此功夫,直接做周王,把中华圣朝延续到今日,让全世界都成为中华德朝岂不玄妙?这样想和说时,学者便愚迷了。

因为“德功”是不让质疑者随便见到的,除非天地不容此人或此类人的时候。《道德经》讲“圣人道”,传的是道,谁想成为圣人,得道而能演德成功,那就修。老子的使命是使《道德经》传播开来,岂是来给愚迷不信的人表演使其信的?换句话说,老子可以培养圣人,却不给“老学”学者启蒙。据说周朝还在部落时代,就由老祖宗古公亶父得了《德》经。文王强周兴国,武王伐纣灭商,都是因为德多且大,才得姜子牙辅佐而成就“伐无道,得天下”的宏大伟业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第五十八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第六十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老子》第六十三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六十六章)

圣人无为而正民心,“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方、廉、直、光的恰到好处,故能“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学”学者以为老子在玄谈幻想,其实是以愚者之浅知见智者之慧识,完全不对板,越说越显其愚迷无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第七十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老子》第七十一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七十二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第七十八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第七十九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我曾经用西方传来的归纳定义、抽象概括、论证分析的方式读过《道德经》,读过上面章节中的话语,归来抽去、概括分析,其结果我越知道的多,越头脑昏昏。而今我知道《道德经》是修道的经文,不再做剥葱厨子,就做诵经孩子。越读头脑越空灵越清明: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就是这样;圣人自知自爱,去自见自贵--就是这样;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就是这样;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这样。信善知,为人与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没有思辨,没有分析,只是证悟,只是直觉,真棒!

简而言之,《道德经》对于修炼得道的圣人,才显政治、经济、军事、医药等方方面面的奇功异能。老子的《道德经》是古代人体、宇宙科学之世界名著。

(原标题为:【唐子专栏】你知道《道德经》究竟讲什么吗?)

责任编辑:衍淡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