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者重视修心养性,按一定原则为人处世。(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明朝,中国出了很多思想家和历史文化名人,例如在朝庭做大官的张居正、戚继光、海瑞、刘伯温等,还有科学家宋应星,教育家王阳明、黄宗羲等。笔者对王阳明,曾经专门写文介绍过他的教育哲学思想。这次我行文,是向读者介绍一个修炼人袁黄和他的家训。
袁黄,字坤仪,是明朝万历十四年进士,1533年生于浙江嘉兴,晚年辞官隐居吴江,逝于1606年,享年74岁。他博学多才,精通河图、洛书、数学、水利。他还懂音律,懂堪舆之道,懂星命之学,并崇信佛法。他一生著作颇丰,例如《祈嗣真诠》、《皇都水利考》、《评注八代文字》、《春秋义利》、《论语疏》、《袁氏易传》、《袁氏政书》、《史记立本》、《两行斋集》、《宝坻劝书》、《袁了凡家训》、《历法新书》、《群书备考》等。用现在人的对他学问的括,可以认为他是一个全才,是农学家、水利学家、历法学家。他还是当时江南善举运动的倡导者,民间慈善事业的推动者。袁黄在宗教界的影响更远传,他在日本、韩国、美国、澳洲、港台,乃至东南亚的宗教界都享有极高声誉,他的家训被国外学者认为蕴涵了中国文化的深邃和智慧,誉为东方励志第一奇书。
袁黄科举做官后,曾任宝坻县令,兵部职方司主事、督兵、等职。他逝世后,明熹宗追赠他为尚宝司少卿。袁黄在科举之前,认识一个姓孔的云南人,此人是个占卜师。这位孔先生给他占卜科举前程,占卜几挂,袁黄在乡试、府试、京试时均应验。他请孔先生占卜他的命运,孔先生说他可官至县令,但预测他无子,到53岁时,就命终正寝。此后一个时期,他听天由命,潜心做学问。在他人生至37岁时,遇到了佛教的云谷禅师,他向云谷禅师学习佛教知识。他得知潜心修佛可以改变宿命,可以延续生命。他便按照云谷禅师的指教,积德行善,清静、顺其自然修慈悲心。为表示他修佛的决心,他自此取号“了凡”,即“了却常人的凡心”之意。
现在我们就来说说了凡的家训。清代曾国藩就非常重视家训,他读袁黄的家训后,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并将《了凡家训》作为启迪自己子女人生智慧的教科书。
袁黄的家训,现代人已经给做了详细注解,并公开出版发行,书名叫《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他64岁时写给儿子的家训。
第一训立命之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说明云谷禅师结合佛家因果观念,和他探讨儒家道德观念,启示他,不要被占卜的命运数束缚,启示他人的命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
第二训改过之法。这一训,是说如何改变命运,要树立自己改变命运的信心,要把认识付诸实践。就是叙说防微杜渐,修行的道理,以及怎么去做。做人,发现自己有小的过失,要及时改正,便不会犯更大的错误。
第三训积善之方。了凡引《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由余庆”,提出善有善报的因果关系,并以孔子家世做证明。然后他又列举明朝的十件事例,进一步说明积善方法和成效。他这些叙述,是要教育儿子学会多做善事,多帮助别人。善事做的多了,就会自然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四训谦德之效。是说与人相处,待人要谦虚,要善于学习,持之以恒,自然就会有益于自己进步。
袁黄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结合儒、释、道三教思想精华,写了这本求立命之学的训子书。他的“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
古代学者重视修心养性,按一定原则为人处世。用今人的话说,就是做人一定要坚持原则,要有道德底线。那时人们修身养性,基本是按儒、释、道三教的道理自修。释迦牟尼传的佛教,是教人修善,道教教人修真,儒家教人重德,做人要忠厚、中庸,要知书达理,要懂礼、义、廉、耻。做官要清廉、忠君。
我在拙文《从曾国藩悟欺说起》中,曾经介绍了曾国藩给自己规定的修心养性原则,就是“诚、敬、静、谨、恒”五个字,这就是他按儒家思想做人。他的处世准则就是审时度势,忠于朝廷,他生活简朴、为官清廉。曾国藩的严格修心性,成功实践了他的修身养性原则,并且用写日记这种方法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总结经验教训,这些作为,就连后来的蒋介石、毛泽东都称佩服、称赞。
责任编辑:李云飞 来源:看中国专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