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最大的一对鸱尾,安置在紫禁城太和殿的屋脊上。(图片来源:Richy/维基百科)
据悉,屋脊上的六个鸱尾装饰是起源自汉武帝时期,且具备箝制火的功用,但具体故事究竟如何呢?不妨跟随小编一起来认识古籍中是如何说的吧!
螭吻,又叫鸱尾、鸱吻,嘲风。(图片来源:Shizhao/维基百科)
根据《唐会要》、唐代苏鄂《苏氏演义・卷下》、宋代高胜《事物纪原》、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第八卷》、宋代王得臣《文昌杂录・第二卷》等古籍记载,汉代出现了一把火,霎时烧坏了汉武帝心爱的柏梁台,当时的越巫就献策用鸱鱼来制火。海中有一种虬鱼(虬音同求),是传说中的无角龙,尾似鸱(音同吃),鸱尾甩动起来会喷浪、降雨,可以制火。另有一说是指鸱尾为“蚩尾”,是水之精,能辟火灾。
于是,后来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兴筑建章宫时,就将鸱鱼(鸱尾)的像装设在屋脊上,以吓走火灾,只是当时还没有“鸱尾”的叫法。鸱尾具有喷水、镇火、保平安的象征义涵广泛传开,后代就将鸱尾放置在建筑物的屋脊上。
晋朝就有了“鸱尾”的叫法和记载,王韶之《晋安帝纪》:“义熙五年六月,雷震太庙鸱尾”。 唐朝建筑的庑殿顶正脊两端都有装饰鸱尾,成了一种明显的特色。《旧唐书・卷二十二・志第二・礼仪二》有载:“准太庙安鸱尾”。
唐时鸱尾的叫法有了转变,有的叫做“鸱吻”。唐代苏鄂《苏氏演义・卷下》记载:“唐以来寺观殿宇,尚有为鱼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时易名鸱吻,状亦不类鱼尾。”又说:“见其吻如鸱鸢(*一种鸟),遂呼之为鸱吻。”宋代的脊兽有鸱尾和兽头等的形状,据《营建法式》第十三卷瓦作制度记载:“用瓦垒屋脊,用鸱尾,用兽头等。”元代时有“吻兽”的称法。
元代廼贤《南城咏古十六首・其五・大悲阁》就写道:“阁道连天起,丹青饰井干(干也作干,音含,“井干”泛指楼台)。如何千手眼,只着一衣冠。金榜交龙挟,琱甍吻兽攒。凭高天万里,白纻不胜寒。”此外,在历朝历代的演变中,还出现了螭吻(螭的音义同鸱)、望兽等等的叫法。
中国之内最大的一对鸱尾置放在故宫紫禁城太和殿屋脊上,一个鸱尾包含13块琉璃构件,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重4.3吨,堂堂巨构,岂可小看它!
责任编辑:隅心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