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烧绵山。(绘画:志清/看中国)
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其起源与春秋时的介子推有关。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等到晋文公回国即位后,他不愿做官,携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用烧山的办法想逼他出来,结果他与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于是晋文公规定每年的这一天禁止动烟火做饭,以寒食对介子推表示悼念。
宋周密《癸辛杂识》载:“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楮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不敢用火。”
时至今日,这些说法已少有人知,很多人连“寒食”都前所未闻,更不知来历和意思,遑论过什么“寒食节”了。
时代在变迁,一些新的节日出现了,一些旧的节日消失了。那些节日为什么脱轨?和当今社会渐行渐远?一起看看吧。
元旦
所谓元正,又称为元旦,一年之始的日子。
民国成立后,全国采用西历,夺了“元旦”二字,代称西历每年的第一天,古之元正、元旦则被名不符实地称之为“春节”--意为每年的春节,但这个时节在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天寒地冻,根本没有“春”的影子。
田生日
元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周亮工《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中国历来重农,到今日为止,仍然也还是个农业国度,以大多数人还是视农田为他们的根本。可惜,农田似乎日渐疲老,出产财富的能力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上上下下为农村、农业、农民等所谓“三农”问题大为挠头。
每年到了正月初三,如果全社会动员起来,给田过过生日,才不会遗忘淡化这个节日!
开市日
清顾禄《吴趋风土录》载,正月五日是“路头神”的诞辰,一到这天,众商家便“金锣、爆竹、牲醴毕陈”,“早起迎之”,“谓接路头”。祭过路头神,“悬旌返肆”,便开市大吉了。
现在的商人无来由的对数位谐音感兴趣,过年之后开市喜欢选择含“八”(发)、“六”(顺)的日子。
正月月末是“送穷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送穷日
“送穷日”大约因地方不同,具体日期也不一样。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正月五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岁时广记》说:“正月晦日,以芭蕉船送穷”。晦者月尽也,正月晦日也就是正月月末。
时人还有一首《送穷鬼》的顺口溜:
正月月尽夕,芭蕉船一只,灯盏两双明辉辉,更有宴席。
奉劝郎君小娘子,饱吃莫形迹,每年只有今日,原我来称意。
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空去送穷鬼。
七枚煎饼、一只芭蕉船,就可将穷鬼送走,如果真能凑效,普天之下无穷人!
迎富日
“迎富日”乃蜀中之俗,清钱大昕《养新录》载,魏华父有《二月二日遂甯北郭迎富诗》:
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驱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俚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古人、今人都知道,穷难送、富难迎啦!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愿和祈福,也是对未来满怀期盼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