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福分的因素是“德”,这不是人努力奋斗、争斗得来的,而是人行善积德修来的。(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对于人的作为、成就,也就是福分的理解是要靠奋斗,不去打拚,不努力奋斗,只能是一事无成。实际上努力奋斗这是表象,有没有作为与成就,有没有福分,是由人的德决定的。
“德”,人的肉眼看不到,双手也摸不着,但它却能反映到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人为什么努力奋斗了,却活得很苦很累;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富人家庭里,或在当官者家庭里,不是有官二代、富二代之说吗?这一出生怎么福分就不一样了呢?一定有决定福分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德”,这不是人努力奋斗、争斗得来的,而是人行善积德修来的。
这样的故事在传统文化里比比皆是。
父辈拒色积德 福荫儿子
明朝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学说在今天很受推崇,能名扬青史,这样的福分与他的父亲王华拒色得福报有关。
王华年轻时曾经在一有钱人家教书,由于他人品佳、学问好,那位富翁非常欣赏他的才学。富翁有许多婢女妻妾,可惜膝下无子。
有天夜里,富翁的一位年轻的妾来到王华的寝室,王华拒绝了她,那位女子拿出一张纸说:“这是主人的意思!”只见纸上写着“欲求人间子”,王华立即提起笔,在旁边写上“恐惊天上神”,拒不接纳那位女子,第二天王华就辞职离开富翁家了。
后来,那位富翁请道士修醮祈福。道士跪拜呈奏章时,伏在地面上很久没起来。富翁奇怪,询问原因,道士说:“刚才我送奏章至南天门,正遇上天上众神在迎接状元榜,所以过了很久才能通过啊!”
富翁问:“状元是谁呢?”道士答道:“不知姓名,但是状元郎的马前有旗二面,旗上书一联:‘欲求人间子,恐惊天上神’。”
不久,王华果然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娶妻郑氏,夫唱妇随。王阳明出生时,他的祖母曾梦见屋上仙乐齐鸣,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送一小孩儿来家,并听到一天神高叫:“贵人来也”,随后仙人们驾起彩云而去。
他的祖母忽然惊醒并听到啼哭声,这时侍女报,郑夫人产下一子,即王阳明。王阳明一生致力于办学扬善,推崇天理良知,他还留下了许多格言,如:“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父辈拒色积德福荫儿子。(绘图:志清/看中国)
清朝读书人行善积德改变命运
清代时湖北有一位读书人李生,擅长写文章,又精通武艺,在当地颇有名气。当地张知府得知后很欣赏他的才学,特拔举他文试第一。他又应武试,也考得第一。
时人们都认为李生入京应试应该不成问题。李生来到京城参加考试,领到考卷入场对号,那天正逢下大雨,他穿着钉鞋,把卷子放在案子上。低下头去整理钉鞋,卷子落到地下,他整理好钉鞋不见了卷子,急忙中卷子被钉鞋踩成碎纸。他哭着告诉考官,但因为考场没有换卷子的先例,考官不允,他只得退出了考场。参加武艺考试又因马蹶落地伤了腰,不能入院考试。以前在府中的文武两个第一,都没有了用处。
生回乡后生活非常贫困,亲朋好友为他在邻近的村庄找了个差事,他背上行李去就职。谁知夜里山洪下来,那个村庄被山洪冲毁,村中的人都奔往四处去逃难。他的行李书籍也被冲没,只身逃脱性命,回到贫穷的家中。
这时的张知府已调任广东,张知府曾赏识李生。李生便跋山涉水来到广州,求张知府收留,不巧张家有丧事,已回故乡数日。李生又急忙登程,在途中追上张知府。张知府怜悯他,对他说:“你怎么贫困到这种程度,我有孝在身,没什么赠送给你,我的大儿子在杭州作官,幕府缺少人手,我写封信你带上去找他,以你的才学,是可以暂时在杭州安身的。”
李生赶到杭州,正赶上张知府之子得了重病,家人把李生暂时安排在外室,没几天,张知府之子病故了。李生举目无亲,只得离开了杭州。
在回乡途中,李生想到自己一生屡经波折,每次都有奇遇,每次又都成了画饼,心中感到十分不平。这时有一位长胡子长眉毛的道人向他走来,李生忍不住向道人哭诉自己的生平,为什么屡次遭难,碰不上好运气?
道人说:“上天仁爱之心怎么会有私心偏袒,世上的一切事都是有因缘关系的,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福分是积德行善修来的。你只有改变自己,从现在起修道德,行善事,读好书,做好人,念在利人济物,还是可以消灾退殃,得到善报。怎么能有抱怨、不平之心呢?”
李生说:“我现在哪有钱做善事?”
道人回答:“关键在于心,要求我们心中时时存着善念,存着帮助别人的心。”
李生因此而醒悟,从此后谨遵道人之言,读经书,修身向善,给乡里人办学讲学,教化人们向善。他不久考上了进士,后来就终生的行善。
行善积德才是人福分的根本,反之作恶造业是人遭受恶报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