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网络图片)
清朝有一位诗书画三栖全能的大家,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中国历朝历代对文人的称呼大多是儒雅的,而这个郑板桥却与众不同,被打了个标签“怪”,这个“怪”凸显了他的与众不同,也正是这个“怪”让他倍受后人瞩目。
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勉,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长大后努力考取官名,但是仕途降临得晚,50岁那年才被委任为范县知县。
因为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生活不易,他以身作责,廉洁奉公爱民如子,和百姓打成一片,帮助弱势群体伸张正义,发现很多遗留问题,于是重审以前的冤假错案,为范县树立了清明之风。
四年之后,郑板桥被调潍县。在潍县任职时,当地发生天灾,疫病流行又赶上庄稼不收,到处哀鸿遍野。无家可归的灾民到处都是,他们随时面临着被饿死的惨状。面对眼前的凄凄惨景,他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拿出来接济灾民。又命令富裕的人家设粥厂救济灾民。
灾情没有得到缓解,仍然十分严峻。在朝廷的通知还没有下达的情况下,他决定开仓放粮,救民众于水火中。下属们都劝他慎重从事,郑板桥说:“等朝廷的通知下来百姓早饿死了,如果皇帝要责罚,就由我一个人来承担!郑板桥下令开仓济民,救活了很多人。
因为这件事郑板桥被罢了官,临别时他作了一副诗画《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道出了他为官之清廉,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为了帮助痛苦中的百姓,不想看到有人在饥饿中死去,宁愿丢去乌纱帽,当他离开潍县时,只带走了自己一囊橐的书画。
郑板桥偏爱兰、竹、石,倾其一生歌咏绘画,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们通过他的诗画作品,能品味到他身上那种特有的魅力,如兰的清香、竹的气节及石的风骨。
他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读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竹子的根深深扎在破岩中,无论遭遇怎样的狂风暴雨、千磨万击它依然挺直躯干,傲然屹立在青山之巅。竹子的铮铮气节被诗人淋漓尽致的吟唱出来,通过对竹子的描写,把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表达的一览无余。
他的另一首诗《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描写生长在山中的兰花,不被外界干扰自由开放,它们坚守着自己高贵节操,不与百花争奇斗艳,静静的扎根在苍山葱荣中,由内至外散发着淡淡幽香。这也正如诗人的品性,像兰花一样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清代诗人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写道,“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其实,张维屏对郑板桥作了双重评价,不但对他的作品,而且对其人品也做了极高评价,用了两个字:“绝”和“真”。可见在张维屏心里,郑板桥是个才情极品中的大丈夫。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