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孩子乱花钱?父母可以这样做(组图)

作者:林仁廷 发表:2022-05-15 0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孩子 零用钱
零用钱制度:不是强迫存钱,而是练习花钱。(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孩子本来就看到什么就会要什么

“那个糖果看起来好好吃,一定很好吃!”女儿一直看着它。

“我好想要那个喔、我好想要那个喔……”儿子一直碎碎念。

“如果可以当生日礼物就好了,生日还要多久才到啊?”女儿哀求的语调让人好生可怜。

“不行耶,那个对你身体不好。”、“没有什么都想要的啦!”、“要忍耐喔,生日还很久喔……”实在很不喜欢孩子想买什么就来噜,而当父母的都要泼冷水,太常说“不”也会令人烦躁。

孩子小学后我就开始发零用钱,他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让他们学习金钱规划。如果要高价品,就必须要存钱和懂数学,而且有失有得,吃一时之快的糖果饼干,就很难买到一盒能玩很久的玩具。当然,无论是买什么,必会经过父母的眼睛,只是大人不再有绝对的阻止权(只会在旁啧啧与摇头)。

孩子生活范围与作息都很固定,也没什么机会去商店,他们慢慢地存了一笔钱,然一旦去便利商店或购物中心时,他们就突然变成出国团体行的阿桑,过了这村没那店,非得带一手东西回家,把钱花个精光。怎么劝也没用,就是要,说什么也不后悔。

如果撑过当下,孩子就会冷静,再也没有对玩具山盟海誓、不买就跟你闹到底的冲劲,果然小孩子就是小孩子,以后只要带离现场就好了。儿子比较理智,后来发现他能克制是因为知道还有网络购物,女儿单纯视觉冲动,认为一定有可以买的,至少要挑一个带回家。

“钱”对小学生来讲,还只是一个数字形式,没有辛劳代价的意义。“存”到一个数目可以去买那个定价的玩具,像大富翁桌游一样,但是没有“好贵”、“花钱心痛”的感受,喜欢的模型三千元很便宜,没兴趣的二百元嫌贵,孩子对“钱”的视野和习惯根本不是大人想的,要他们知道“存钱是美德”真是太难了。

我的童年:对钱的现实感,深植于儿时

我对钱很有现实感,是会存零用钱的人。国小时有次晚餐时与母亲争吵,她生气说:“不然你就出去!”我还真的就放下碗筷直接出去,当时是真的有“离家生活”的领悟,但一气之下什么也没带,就蹲在门口外想接下来要怎么谋生,结果不到三分钟母亲就出来找人,打骂后领我回家。可能是这样,钱对我很重要,若下次被赶出去才有本钱生存。

小时候家里会发零用钱,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存下来的总资产是两百多元,当饭钱可以撑三、四天。金钱的运用与管理推动了我的思考,我自尊心强,不想求助他人,有钱才能规划生活怎么过,所以省吃俭用多存一点当保障。上大学住宿也一样,每天中午吃学生餐厅四十元一餐,喝汤喝到饱,也曾到量贩店搬一箱一百八十元的方便面,以三十包当整个月的晚餐。未成年不能赚钱,但知道对统一发票可能会中奖,就会多买十元饮料,一次一瓶累积发票等好运。

对钱的考量让我变得很现实,形塑了我早期人格,是好是坏先不评论,但至少我学到“如何在有限中做选择”。

心理学观点:从“做选择”中发展自我意识

生活各面向是渐进发展的,人不会突然懂了、会了什么,一定是不断的经验、练习、整理去堆砌,最后才有定性。从外在操作到内在历程,人们从社会任务中发展出“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及“我是谁”的自我概念。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艾力克森(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论”,它以“生涯”为轴贯穿,从社会任务到心理课题,阐述一个人学习成熟的生命周期。

不过社会的教养却很矛盾,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学业完成前不要谈恋爱,以免影响成绩,孩子乖乖照做,等到毕业出社会,身分转换了,父母又突然说:“啊,怎么都没有对象呢?不要太晚结婚啊。”孩子觉得这是在哈啰吗?以前不能做,谈感情这项技却要凭空出现?生活各面向都不是切换就有,而是需要累加,若要谈恋爱,得先学习人际互动、同理心、自信及沟通,从基础累积到进阶。

在发展阶段里,“儿童期”是被决定的,是被动承受,如父母要求他读私立小学,他学习逆来顺受适应环境。“青少年期”则可以选择,但受限于环境,属被动选择,如考大学,可以努力用功增加选择不同学校的机会,但“升学这条路”并不会变动。

青少年抵抗或叛逆其实没关系,那只是系统下的不同选项,但若做了系统外的事,如辍学,就要留意与关怀。一般孩子不会刻意做选项外的事,因为会被同侪、老师及父母异样眼光,根本是“自找麻烦”;反过来说,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做,那表示他遭遇到比自找麻烦更麻烦的事,表示他需要有人协助。

成人期才是“主动选择”,会主动接触未知领域,从中找到自己兴趣并全心投入。选择后不见得有什么立即效果,在当下就是享受乐趣与学习而已,往后才萌芽自己的处世信念。

前面三阶段的吸收,到了成人中后期的“生产创造”,那是“经由自己,有意义地、主动产出什么”,以植物来比喻,像是酝酿多年的种子,终于在此开花结果。这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个体所经历的人生前期,以自己信念重新组织、诠释,产生/创造出新的、属于自己的“某个作品”,甚至能贡献社会。

关键点是“从己出”的“生产/创造性(generativity)”,所引领出的生命样式。(McAdams,1998,《Gemerativity and Adult Development》P37)

因此,在教养上尽早开放孩子“做选择并体验结果”,让他经验库有足够的素材,自我意识就能萌芽,产生自己的个性。

孩子 零用钱
让孩子练习用钱做选择,体验金钱的影响力。(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让孩子练习用钱做选择,体验金钱的影响力

我选择让孩子做金钱管理,各给一个钱包装钱,随时知道自己剩多少,摸得到钱,也可以使用,才有真实感,不要像过年红包一样,看得到吃不到,对钱就会无感。

规划是这样,小学后每周零用钱二十五元,每年升二十五元,所以二年级时是每周五十元,以此类推,到小六时大约每周给一百五十元。看起来很多钱,但零用钱就是“全包价”,除了基本需求外孩子要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全部自己规划。

不过有加码,学校期中、期末考前三名也有奖励(可议),单科一百分加发一百元。每年三节会给礼物,一是生日,自行挑选;二是圣诞节,我挑选;最后一个是农历新年,会从红包中提拨一千元给他们。

尽早用钱练习选择,也能避免童年匮乏长大补偿的行为。我大学的社团同学,因为喜欢吃零食,他大一的时候体型圆滚滚。他曾说爱吃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里穷,很难得有点心,尤其是拿到夹心酥时,他跟弟弟都要把饼干拨开,一片一片慢慢吃,有夹心的那部分更是最后当宝吃。我想像那个画面,觉得好心酸喔,隔天买夹心酥送他,但他说不用了,现在有打工可以自己买,所以其实都吃很多。后来我不常去社团,两人再相遇时是大四,他变瘦了。我问怎么了,他说也没什么,他不爱吃零食了,尤其是夹心酥。

“夹心酥不是你童年的最爱吗?”我疑惑地问。

“可是我吃够了。”他说。

这便是补偿作用的一种。成人长大后会弥补童年所欠缺的心理匮乏,这里虽以食物做例子,但心理层次的爱与被爱、关系、成就、赞美、被认同也都会如此影响成人的行为选择,甚至是盲目追求,直到够了为止,个人才有真正的自由。金钱的影响,也是同样道理。

孩子会不会乱买?肯定会。不过没关系,这阶段的本意不在于存钱,而是用钱。想当年我怎么拚命省,也不过才二百多元,但到大学时,二百元根本不算什么了,不如在当下尽早体验用钱,让孩子好好从做选择中得到满足(或后悔),就算大人觉得是“没用的东西”也没关系,这些经验才能把“钱对他们的影响力”变小。

★可以这样做
零用钱制度的注意事项

零用钱制度一定要玩真的,在绝对不能做的底线之前(例如赌博),即使孩子乱买,大人也必须学着放手,否则学习的用意就会失去信用,在生活中机会教育,孩子才有所感受,如买错了有损失感,或明了劳动与金钱的等值交换。制度规划后,有以下三点要注意:

1.不与家事绑桩:家事本来就要共同分担的,不可和钱混在一起,否则最后会变成为了钱才愿意做家事。家事可用荣誉感激励完成。

2.制度要稳定:规定好了定期定额,就不可随意分红,若要额外给一定要有理由、说明清楚,例如“因为疫情待在家都没运动,为了鼓励你们动一动,跟爸爸去散步十五分钟,满三次加码五十元。”

3.不可扣钱:孩子得到的东西,大原则不可再收回,否则以后得到了也没安全感,零用钱也是,即使是处罚也不要扣钱。不过若是打破有价的东西需赔偿,就得从中扣除。


本文由新自然主义出版社授权刊载,摘自《教养:够好,就好》,作者:林仁廷。



责任编辑:紫英 来源:新自然主义出版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