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可不只有包粽子、划龙舟等节俗活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黄历5月初5,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此节日另称为端阳节、端五、重五、重午、午日、午日节、五月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不要以为华人地区所进行的端阳节活动都只有包粽子、赛龙舟等寻常习俗,要知道,不同区域存在别具特色的活动,例如福建省晋江城乡在端阳节午间时,存在“燃烧苍术和蝉蜕,以烟熏房,以达到防病祛湿功效”的节俗。
那么台湾端午节又具有哪些特殊节俗呢?这里要跟大家介绍出现在屏东的两大奇特习俗,供大家从不同角度来认识重午习俗。
打石战
首先,要介绍的是台湾的端午节“打石战”之俗。
在台湾,竞赛性质的端午石战是日治时期十分有名的村庄对战仪式。研究者温宗翰表示,考核文献记录后发现,屏东、嘉义、云林、彰化、台中等都存在端午石战记录,根据《台湾惯习记事》所载,在没有“大河赛船”的地方,均可瞧见端午节石战习俗。因此,中部地区记录是最“普遍”的,类型也多元,其中包括彰化鹿港是由施、黄、许三姓族人在进行打石战,而且是专挑鹅卵石较多的河边或坟墓地区进行。大肚溪畔、梧栖、沙鹿等地方则是隔着埤圳、溪流进行石战。至于居住在台中北屯区的四张犁及七张犁的居民,选择在竞赛结束后,拿取附近万善祠与土地公庙中的香灰,涂抹受伤处来治疗,并祈求能顺利平安。
目前最完整的“打石战”记载是在屏东佳冬乡。当时是以村落为单位,以模拟战争的方式彼此进攻,并以石块作为武器互相丢掷。胜出的一方可以前往输方的村庄内掠夺物资,亦须担当输方的医疗救护。
研究者表示,由于端午石战不时传出严重伤亡,也由于日本殖民政府认为,这样充满初民社会思维的仪式是“恶习”、“陋俗”,因此持续出动警察、壮丁团取缔、禁止,最终导致打石战逐渐式微,如今已不复见。
倾尾畷
屏东九如乡还曾在端午节举办走标(赛跑)仪式。当地耆老说,端五走标活动从清末流传到九如,迄今已有逾150年历史。之所以选择在瘴疠之气最重的端午节赴墓仔埔(墓地)举办,盼能消除民众对墓地的恐惧。这项九如乡的特殊风俗,曾中断多年,直至这几年才陆续恢复举行。
这项活动是端阳节当天,大批乡亲们齐聚在公墓进行赛跑活动。参赛者在公墓大道上一起开跑,获胜者能获得奖励,而奖励方式很特殊。过去是砍下一根长约数丈的竹子,并留下竹子的枝叶,以挂满奖品。该竹子会被放在终点站,等待获胜者去扯下一项奖品。由于比赛是采取复赛制,跑最后一趟的获胜者,也就是最后的冠军,能将竹子上剩下的全部奖品通通带走,因此当地人又称此赛跑仪式为“倾尾畷”。
“倾尾畷”最早是属于当地原住民族的活动,自汉化后,又加入汉人信仰观--端午节在坟地赛跑能祛除阴气。早期参与九如走标的人数多,附近乡镇的住民均会投入比赛,往昔还曾引发村庄间的争斗。
虽说是竞赛,但也为乡里注入一股复古风,带来了无穷趣味。新闻曾报导,2015年“倾尾畷”曾出现了高龄88岁的参赛者,另有不少长者选择以走路的方式来代替跑步,强调自己是来回味童年赛跑的滋味。
提及复办此活动的用意,“倾尾畷”的举办方强调,端午墓地“倾尾畷”活动,意在展现九如地方文化特色,同时提倡居民从事正当休闲娱乐,并活络社区居民的情感。
除了上述两种动态型的端午竞赛,还有偏文的竞赛活动--百货举办的“粽铺师・包粽大赛”,比赛规则是限定每一位参赛者必须在30分钟之内,包完6颗粽子。至于比赛过程中所使用的食材、设备等,一律由主办方提供,最后交由评审来做最后评判。
除了竞赛型端五活动,为了纪念屈原,台湾现今仍会在端午节举行诗文竞赛或艺文展览等文化活动,如彰化鹿港文武庙亦曾举办诗文征选活动,并以静态展览方式呈现。
其实,端午节习俗与各式节俗一样,无论是期望或畏惧,均潜藏着人类的寄讬,纵使端午节的概念、仪式有所变动,例如执行节俗的步骤或探究其意义不断遭遇讲究化繁为简、不耐逐一遵守繁多习俗的现代人所简化,甚至是遗忘,又或后续添加的商业性意义已大过对节日意义的认知,但仍有许多民众正仰仗这些年复一年的节俗,来增加与亲友的联系,让彼此情感更深厚。况且,人们遵循习俗的举动仍呈现尊天奉神、驱祸迎福等内在信仰,因此切勿随意轻忽。
参考书目
《神仙传》《异苑》《本草纲目》(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王世祯《中国阴阳历节令搜奇》(台北:武陵社,1985)
乔继堂《中国岁时礼俗》(台北:百观出版社,1993)
惠西成、石子编《中国民俗大观(下册)》(台北: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
温宗翰《台湾端午节日典仪式与信仰习俗研究》(台中,台湾文学学系硕士论文,2011)
〈屏东九如办倾尾畷竞赛 乡民走标迎端午〉《自由时报》(2014年6月2日)
温宗翰〈【民俗乱弹端午特辑】(二)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五月节“水陆”行事〉(独立评论网,201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