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的住屋。(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虽然“贫穷”二字时常并列出现,而且“贫”与“穷”也都有缺钱少财之意,但这两字的含义并不相同。清贫不足为虑,而如果走到“穷”的境地,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为什么笔者会这么说呢?
从汉字本义来看,贫,《说文解字》中说:“贫,从贝从分,分亦声。”
海贝曾经是古时候的货币,又被称为贝币。虽说是贝类,代表的却是财富,因此贝部的字多与资财相关,如财、贵、贱、赔、赚等。分,既表意,又表音,财,合则多,分则少,贫就是财少之意。
在古人眼中看来,清贫并不值得忧虑。您瞧:孔子忧道不忧贫;颜回虽然身居陋室,箪食瓢饮,仍不改自得之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相反的,富有而不修德行,只会招来灾祸。西晋石崇富可敌国,与人斗富,因财招祸,致全家被斩,直至死前他才有所悔悟。《国语》说:如果不担忧德行的修为,而只为财产不足发愁,那才真正令人悲哀。(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国语・晋语》)
那么,身处清贫或富有,该如何面对?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第十五》)
提到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大家都知道是被称为儒商始祖的子贡。富可敌国的子贡曾就人生的贫与富进行了深层思考。子贡曾问孔子:“贫穷却不谄媚,有钱却不骄纵,这样如何?”因材施教的孔子对子贡的观点表示了认可,不过,孔子又告诉子贡,那并不算高境界。孔子认为对待贫与富的态度应该是:“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有却谦逊好礼。”
如果说贫只是物质的匮乏,而穷,则不单指面临了钱财不足,还同时间得承受着精神的痛苦。
“穷”字本义是终极、尽头,例如理屈词穷、穷途末路、黔驴技穷、穷凶极恶等。“穷,极也,从穴躳(躬)声。”(《说文解字》)穷是会意兼形声字,以穴为意符的字多与孔穴、孔洞有关,例如空、窑、突、窝等。躬,也就是身体。身处穴下,不得伸展,已经达到了极限,窘困之状显露无遗。不过,这意思在中共简化了的[穷]字中,已经是看不出来了。
穷也有贫困、贫乏之意,不过那可真是贫至极点、一无所有。荀子说:“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至无有者穷。”(《荀子・大略》)
穷在古汉语中,更多的是表达了困厄,有志难伸,而不仅仅是物质贫乏。人世颠沛,诸事难料,面对人生顺逆,每个人的态度是各不相同。
孔子周游列国到陈国时,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坏了,起不来床。性格直爽的子路看见后,非常怨愤,对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则告诉子路,虽然君子也有一筹莫展的境况,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在于,君子困窘时仍能坚守正道,而小人在遇到没办法时,就会胡作非为了。
屈原对现实无奈之余,则选择了坚守:“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他不会改变志向去随波逐流,宁愿愁苦而终身不得志。
最励志世人的话语,当属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的:“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处境愈穷窘艰难,心志愈坚强。
《易经・系辞》说:“穷则变,变则通”,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发生变化,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无论贫也好,穷也罢,即使遭遇“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只要初心不改,坚守正道,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