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图片来源:看中国制作)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东汉高诱认为,“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而此书“大明道之言也”。《淮南子》原书中有内篇二十一卷,中篇八卷,外篇三十三卷,存世的只有内篇。
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归入“杂家”,《四库全书总目》归入“杂家”,属于子部。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根据后世专家的研究,《淮南子》成于众手,内容广博,对政治、哲理、天文、地理、自然、养生、军事都有所论述,融合先秦诸子的思想,而以道家老庄为主,采纳儒家和阴阳家的观点,修正先秦道家的无为政治理论,发挥天人感应之说,是汉初各派学术思想的总汇,被视为诸子百家中杂家的代表著作。
《淮南子》在东汉,有许慎和高诱二家注释,明代收录于《正统道藏》。20世纪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译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节译本,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东汉高诱曾作《淮南子注》,认为刘安“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着此书”。淮南王刘安是当时皇室贵族中学术修养较为深厚的人,他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
高诱在《淮南子序》中称,“其旨近老子,淡薄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其义着,其文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
后世研究,认为《淮南子》的成书可能受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启发,模仿《吕氏春秋》的规模而编书。《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而杂以百家之说,使其思想内容更灵活而实用。
公元前139年,刘安第一次朝见汉武帝,献上此书。武帝喜爱此书,加以秘藏。西汉末年,刘向校订宫中藏书,称此书为《淮南子》,列为“杂家”著作。
除了《淮南子》内篇21卷外,刘安及其宾客也着成“外篇”33卷,以及讲论仙术和炼金术的“中篇”8卷,但只有《淮南子》内篇流传后世。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淮南子》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上古神话、当代朝政、古代轶闻、天文学、地志学及哲学,综合诸子百家,引述古书多达800处,往往重新组织了先秦诸子的文句,阐明自己的新观点。全书各篇作者各有所好,下笔前众人见解不求统一,风格虽前后一致,贯穿全书,内容上却有许多不连续之处,前后迥异,上下分歧。《淮南子》网罗诸子百家的思想,道家色彩最浓厚,书中体现黄老之学,以道家的“道”为根本思想。《淮南子》结构上次第井然,是当时破天荒之体裁,远胜于《吕氏春秋》,组织上可与司马迁《史记》相比。
再来简略介绍一下淮南王刘安。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汉文帝八年(公元前172年),封为阜陵侯。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刘安好读书鼓琴,辩博善为文辞,不喜欢嬉游打猎,很注意抚慰百姓,流誉天下。
当时汉武帝喜好文学,对父辈刘安较为尊重。每次给予书信,常召司马相如等文士看过草稿才发出。刘安入朝献上新作,往往为汉武帝喜爱而秘藏。汉武帝对刘安宽和、礼遇有加。
刘安心怀异志,有心在天下一旦发生变乱时取得政治主动,积极制作战争装备,积聚金钱,贿赂汉王朝的地方实力派。刘安又日夜研究军事地图,暗中进行作战部署。淮南国贵族违法的事件逐渐有所败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时,刘安最终发起叛乱。然而叛乱迅速被汉王朝成功平定。刘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谋反罪,刘安最终畏罪自杀。淮南国被废除。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九江郡。
虽然淮南王刘安的结局不好,但不可否认《淮南子》的历史价值和重要地位,《淮南子》也是因为进献汉武帝后被汉武帝秘藏而流传于后世。
笔者将为读者陆续介绍《淮南子》中的部分内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