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仕女(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常讲韵,或者韵味,西人多半不懂,就像西人不懂中医的经络一样。那么,这看不见摸不着的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很难给“韵”下个定义,但可以看到她的展现。在我看来,李清照的《点绛唇》就把韵精彩展示出来: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诗中写的是一个少女,听到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形。在中国古代,女孩子是不能跟男子有直接见面交往的,大户人家的女子,哪怕是医生来看病,都要用帘子遮住,医生隔着帘子望闻问切。所以这个女孩听到陌生人来,一种被家教训练出来的反应就是立即躲开:和羞走。大约是走的慢一些吧,看来是被来客撞上了,所以“和羞”。应该说,这种反应,是中国古代礼教的要求。一个女孩,从小就会被灌输“三从四德”的教育,或者说“礼教”,所以,一个女孩自觉避开陌生的来客,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说到礼教,现在人往往无意间在前面加上“封建”二字,称“封建礼教”,意思当然是不好的东西,认为这是封建社会对人性的一种摧残。不过,礼并不是一个坏的东西。礼起源于西周,是人对自身约束和对他人尊重的一种高标准规范,是周朝的贵族子女的一门必修课,是“六艺”之一。”礼”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一个说话粗鲁,对长者不尊重的人,我们会说这个人不懂“礼”。
那么,有“礼”或者“礼仪”的人是什么样呢,不妨看看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就知道了,她走路是礼仪,她坐在那里是礼仪,她的穿着是礼仪,她永恒的浅浅的微笑是礼仪,总之,她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充满着“皇家礼仪”。我觉得,现代人认为把这种礼仪教育视为约束,是由于现代人缺乏这种素养。假如你被逼着要去符合这种礼仪规范,当然就认为是约束,但是假如你具备了这种涵养,这种礼仪在你的身上是自然的流露,这就是一种优雅,一种教养。
所以,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个懂“礼”的女孩子,听到有来客就按照“礼”的要求立即躲开。然而,在少女的天性中有个叫“好奇”的东西,这个突然闯入的来客是谁呀,我很少看到陌生人哎,要不我看一眼,于是她“倚门回首”,看没看到来客,我们不知道。但是,她一回头的时候又想起了妈妈的话,女孩子不该看男生的呀,她猛然意识到自己这个举动太不懂规矩了,真是太失态了,太让人害羞了,于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掩饰自己的害羞,她赶快把伸在手边的一枝青梅拿起来“嗅“了一下,实际上是想用这枝青梅来遮住自己羞的通红的面颊吧。
所以,这一瞬间,在这少女的身上,出现了“礼教”“天性”,又回到“礼教”的这一系列轻微又快速的碰撞,碰出了中国古代少女那天真的又带有腼腆的独特的“韵”。便如一位绝代佳人在窗前隔着一层纱幔眺望窗外,猛然间一阵清风,吹开了那薄薄的纱幔,露出了她“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的真容。窗外的你,被这美丽的倩影惊得目瞪口呆,可是还没来得及缓过神来仔细打量这沉鱼落雁的佳人,微风已经过去,轻纱已经落下,只留下她依稀的身影。这便是韵!
还有一种韵,一抬手,一举足,一远眺,一回眸,让你似曾相识,当你去苦苦在记忆中追寻,却又无从记起。你被深深的吸引,紧紧的跟随;她引领着你,仿佛带你回到那阔别已久的故园,这是神之韵!
来源:看中国投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