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不出五服 人穷断六亲”有啥道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人对亲戚的定义比较广泛,尤其重视家族内的关系,从传统的观念来看,什么人和自己更亲近,古人的定义是六亲和五服。老话说“墓不出五服,人穷断六亲”这句老话讲得有道理吗?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没有特别的功绩和声望,去世以后最多是五服以内的人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或许会去扫扫墓,但是出了五服,通常就没有人会记得,而一个人如果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很有可能连六亲都不会与之往来,所谓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莫过于此。
墓不出五服
古人认为,五服之内才算真正的自家人,五服之外,即便是沾亲带故也只能算是外人,那这个五服具体是怎么算的呢?有人说,五服就是五代,这种说法不太准确。按照传统父系社会的宗族观念,五服囊括了父系亲属关系中的9个世代,也就是从高祖这一辈算起,一直到高祖的玄孙那一辈人,当中的所有男系后裔都在五服之内。
假设以自己为中心,往上是父辈、祖辈、曾祖辈,还有高祖辈;往下是儿辈、孙辈、曾孙辈和玄孙辈加上自己这一辈一共是九代人。过去的朝廷,大臣犯了重罪,要诛九族,诛的就是五服之内的这九代族亲。还有我们经常说五世同堂,同样是把自己算上,往上也是五代;往下也是五代。
一个人去世以后,五服以内的晚辈后人都需要穿孝服,但是根据世代关系的亲疏远近,孝服又分为五种不同的样式。晚辈穿上孝服,对去世的长辈进行哀悼就叫服丧,而五服之外的人则不需要参加葬礼,清明祭扫就更与他们没有关系,所以叫墓不出五服,这就是五服的由来。
人穷断六亲
“人穷断六亲”这是社会上真实存在的现象,俗话说“狗不嫌家贫”但这个人要是穷起来,还真有可能连亲人都嫌弃。
在传统观念中,六亲是和一个人最亲近的六种关系,但是不同的典籍对六亲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在左传中,六亲为父子、兄弟、姐姑、甥舅、婚媾、姻娅,其中婚媾和姻娅,大概就是指妻妾和她们娘家的亲人。而汉书中的定义是父母、兄弟以及妻子、子女。
那么现代人对六亲的理解通常是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岳父岳母,以及妻子的兄弟姐妹。因为在现代社会,这六种通常往来是最为密切,关系也最为融洽,从前那种五服齐聚的大家族和大家庭已经非常罕见,六亲的范围也因此越来越小。
虽然老话说“人穷断六亲”但是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穷”字,就像“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道理一样,能让六亲避之不及的人,一定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无赖之徒,亲人才会因为“恨铁不成钢而怒其不争”。所以人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