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位于河北的知青农场(图片来源:公共领域 维基百科)
【看中国2023年4月15日讯】据报广东省准备动员三十万知识青年,重走上山下乡之路,其实这都是广东地方官拍马屁的招数,本身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借此显示他们没有躺平,还在努力做事而已。
习近平是毛时代的上山下乡知青,曾标榜自己挑二百斤走十里山路不换肩(真神人也,笔者在农村秋收时用尽吃奶力气,挑一百四十斤,走十米田间路,已经受不了)。此外又吹嘘他经常走十里山路到隣村知青点去借外国文学名著,还举出一串各国著名作家的名字。可惜他读那么多世界名著,并没有从各国历史文化那里汲取一点精神营养,英美法俄的近现代文学名著里,那些民胞物与的人性关怀,平等开明的理想情操,他都没有丝毫“得着”,否则,也不会有他独裁统治下的今日中国了。
广东地方官推出知青下乡,还要订立三十万名额以示规模巨大,目的只在取悦习近平,表示他们正致力解决社会难题,表示他们从习近平个人的“光辉历史”里找到施政方向。
现在的地方官,一心只为自己的仕途操心,根本不理会真实的社会情况,也不考虑政策扰民,更不会周详研究政策的可行性。一个政策推出来,讲得天花龙凤,动静很大,结果通常偃旗息鼓无疾而终,而官方与民间,也从来没有人去追问政策落实的情况,没有就没有了。
广东上山下乡(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当年汪洋刚到广东担任省委书记,就提出“腾笼换鸟”的政策,意在赶走低端工业,引入高端工业,当时我在某报写专栏,就曾质疑这个政策的可行性。经济活动都是市场决定的,什么企业来什么企业走,自有不得不如此的经济与社会规律决定,不是人为操弄的。把旧的鸟赶走,新的鸟不来,那鸟笼岂不是要空在那里?
三十万知青大军下乡,目的是解决城市大学毕业生待业的难题,但把他们赶到乡下去,能解决他们的职业难题吗?一个人的职业选择,不只是糊口,更重要的是一生的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把年轻人赶到乡下,不可能再叫他们去务农(连农民工都不肯务农了,何况大城市的独生子女?),只是让他们去挤占中小城市的就业机会。然后,中小城市的年轻人,又要被赶到基层小乡镇,基层小乡镇的年轻人,又要被赶到农村,那农村失业的农民工呢?他们岂不是要面对更残酷的命运?
所以整个政策根本狗屁不通,只是鬼画符的自欺欺人,也只有习近平这种心性的人,才会被底下这帮昏官糊弄过去。
当年知青下乡,根本不是毛泽东所说的“知识青下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教育,很有必要”,根本是要解决文革后数千万红卫兵在城市闲散,没有工作机会,国家要花钱养活他们,又担心他们在城市生事作乱,因此把他们都赶到农村。让强力劳动摧毁他们的心志,让困苦的生活磨灭他们的理想,如此共产党的江山才坐得安稳。
今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城市工作生活皆无着落,日子久了难免生事,成为政府的后顾之忧,因此把他们赶到基层乡镇和农村去,分散管理,免得在大城市成为动乱根源。
但今日农村与五十年前已天差地别。当年是集体经济,生产队长集权,一个村子安置十来个知青,有公家的房子可供居住,与农民一起出工,干的是集体的农活,集体计工分,秋收分配口粮,安置上没有太大困难。现在三十万知青下乡,叫早已私有化的乡村如何接待?
回看历史,最先从中共统治下觉醒起来的,就是知青一代。文革被老毛利用,打生打死,文革未结束,又被老毛用完即弃,从“革命先锋”变成“被教育对象”,在农村吃足苦头,看不到未来,人人精神苦闷,内心不满。再加上大量空闲时间看书,私下质疑现实,就那样为改革开放积累了思想启蒙,又成为八九六四学运的社会基础。
中共党没有接受历史教训,三十万知青下乡,又是在为自己培养新一代的掘墓人。
广东推出三十万知青下乡的政策后,全国大多数省市未有样学样,证明各地官僚们对这一政策的可行性都持怀疑态度。再往后,广东又将如何推动?如何强迫诱使、软硬兼施?又有多少城市青年会接受这样的安排,那就拭目以待了。
习近平自己做过知青,他的“光辉形象”启发了广东地方官,重推知青下乡,只不过是一种曲线献媚的手段而已。广东省委不会当真,习近平也不会当真,我们也大可不必当真。
(文章由作者授权转载自颜纯钩facebook脸书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