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bank为什么译作花旗银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相信很多小伙伴和我当初一样,都有这么一个疑惑,有些外国银行的中文名称怎么和英文原名压根就对不上啊?比如大名鼎鼎的Citibank,明明人家是“市民银行”嘛,怎么到了中文里就成了“花旗银行”了呢?有什么联系呢?今天老哈利就来跟大家讲讲这些外国银行译名背后的历史源流和翻译趣话。
(一)
截止2022年底,美国最大的四家银行分别是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不过,你知道这四大行的中文名是怎么来的吗?
先来说说美国四大银行之首的摩根大通银行(JP Morgan Chase Bank)。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前身是美国最早的银行之一。话说纽约开埠的早期,一直被城市的供水问题所困扰,因为水源不干净,而经常发生疫病。于是在1799年,一次大规模的黄热病发生之后,在纽约曼哈顿成立了一家叫曼哈顿公司(The Manhattan Company)的私人公司,主要业务是向纽约市政厅提供清洁自来水服务。后来这家公司钻了个空子,经营起银行业务来了,变成了曼哈顿银行,直到1955年被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大通银行收购,组成了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
纽约金融业的江湖上,少不了两大豪门的身影。一个是洛克菲勒家族掌控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另一个是摩根家族掌控的J.P.摩根公司。
两大金融财团刀光剑影,血战百年,最终在2000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吞并了J.P.摩根公司,这场旷世恩怨史才正式宣告落幕。于是这家合并后的银行名称里又多了个JPMorgan,因为名字太长了,只好把Manhattan给去掉了,加上本身的Chase Bank,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个巨无霸JP Morgan Chase Bank。
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的摩根大通集团。(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再说说这个Chase。您可能要问了,大通银行明明是洛克菲勒家族的银行,为什么不贯以洛克菲勒的名衔,而要用Chase呢?这就得从美国银行业大名鼎鼎的萨蒙·蔡斯(Salmon P.Chase)说起了。
美国银行业大名鼎鼎的萨蒙·蔡斯。(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话说1860年,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他在共和党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萨蒙·蔡斯。这位精明能干的富商非常瞧不起贫民出身的林肯,认为白宫之主非他莫属。但竞选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林肯成功登上总统宝座。之后,萨蒙还是不死心,并一如既往地追求着总统职位。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被自己视为仇敌的林肯总统竞然亲自下令,任命死敌为财政部长。蔡司被林肯的宏大气量深深打动了,于是他便从此安心下来,专心辅佐林肯,成为了美国银行史上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正是他一手创立了美国现代银行制度,发行了最早的美元纸钞,至今美国历史上发行的最大面额的10000美元钞票上就有他老人家的头像。
一万美元钞票(图片来源: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 维基百科)
可能是因为他对美国银行业的贡献太大了吧,而刚好chase这个姓的本身又有追逐的意思,对金钱财富的追逐嘛,所以最初成立的大通银行就用了他的名字chase来象征进军银行业。当然,你可不要和我们经常看到的手机里的“蔡司镜头”搞混了,那是源于创始人德国人卡尔.蔡司(Carl Zeiss),只是刚好二者音译一致罢了。
但问题又来了,那也应该翻译为“蔡斯银行”,而要翻译为“大通银行”呢?
其实啊,在美国人眼里它就是“蔡斯银行”,和大通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有咱们中国人才这么称呼的。
美国纽约大通银行(Chase Bank)的门面。(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而这就要从大通银行在中国落地讲起了。民国十年,也就是1921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在上海十里洋场的南京路建立分行,当时外国银行在中国落地都有一个传统:起一个中国人能够接受并理解,而且象征财运兴旺的名字。据说,当时银行聘请的一位中方管理者提议,“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亨通”是非常吉利的,不过由于上海已经有一家叫做亨通的小银行,所以最终定名为“大通银行”。而这寓意吉祥的名字一下子就在老百姓心目在打响而广为流传了。
(二)
再来说说Citibank为什么译作花旗银行呢?
1812年6月16日在纽约成立了一家本地银行,叫“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两个世纪的不断发展、收购,它已经成为美国以资产计的第三大银行。
Citibank“花旗银行”在中国可谓大名鼎鼎。(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花旗银行在中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因为它是在中国开办业务的第一家美国银行。要说起历史,大家知道八国联军,清政府吃了败仗,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1902年,为配合美国政府接收清政府的庚子赔款,花旗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本来它的正式中文名称是“万国宝通银行”。
稍微懂点英文的都知道,英文直译过来,花旗银行其实应该是“城市银行”啊。那么,“花旗”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啊,当时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在门口高悬美国国旗星条旗,上海人觉得读“citibank”英语太别扭,而当时上海老百姓都把这种红条蓝底白星旗称为“花旗”,谈到这家银行就说是“挂着花旗子的银行”,久而久之就简称为花旗银行。后来该行索性在上海将正式中文名称改为“花旗银行”,1905年1月1日发行的“美商上海花旗银行”字样钞票就直接使用了花旗二字。
这和我们现在知道的和东洋参、高丽参对应的西洋参,也就是产于美洲的人参叫花旗参是一个道理,用花旗代表美国。所以,这也就算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美国花旗参的包装上都要打上美国国旗的缘故了。
(三)
再来说说四大银行中诞生最晚的一家银行,富国银行(Wells Fargo)。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创立于1852年,最早也是在纽约,后来经过一些列合并,现在的总部设在旧金山,是美国唯一一家获得AAA评级的银行,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银行。这家银行英文之所以叫做Wells Fargo,是因为它是以两位创始人Henry Wells和William Fargo的姓氏联合起来命名的。直译的话,应该是威尔士和他的好朋友弗拉格银行。这在美国和整个西方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美国有很多大企业都是以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比如福特汽车,沃尔玛,雷曼兄弟,可以说是一抓一大把。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创立于1852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但显然,凭借这样的洋名,要在中国打响旗号,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该机构在落地中国起中文名时,机灵地做了调整,采用意译加音译,取名“富国”,既与原来名字中的"Fargo"音似,中文名朗朗上口,寓意着兴邦发财的感觉,让人过目不忘!不能不说是一个佳译。
(四)
其实这一类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我们中国人很熟悉的汇丰银行。
相信说起这个名字,基本中国人都听说过。但是,你要看它的英文名居然是HSBC,全称是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也就是香港与上海银行。
那么,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HSBC这家老牌英资银行于1865年3月及4月在香港与上海同时成立,成立之初,就叫“香港上海银行”。
汇丰银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但是香港人总是习惯给银行一个富有寓意的译名,于是就改为“汇丰”,意为“汇款丰富”,也是希望银行所从事的国际汇兑业务生意兴隆。这和我们刚才讲的大通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寓意吉祥型。
我想,能想到此名的人一定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高手,深谙中国人的心理,此名一出,四方叹服,于是HSBC就以汇丰银行的名号在中国打响了。
在香港有权发行纸币的只有两家银行,一家是汇丰,还有一家叫渣打Standard Chatered Bank。
嗯,就是那个有着DNA双螺旋标志的银行,您就算没见过,至少也听说过吧?
渣打银行(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但是,不管怎么听,这个中文名总感觉起得不是很用心,“渣”和“打”这样的字眼,怎么说也不能算吉利吧?那么,这家银行中文名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渣打银行是一家老牌银行,它是1853年,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特许下建立的。所以,它的英文名Standard Chatered翻译过来其实是“标准特许银行”。Chatered就是特许的意思。大家知道,英国著名的贵族限制王权的1215年《自由大宪章》就叫Great Charter,也就是规定了国王只能按照约定在许可的权力范围内行事。另外,包机叫charter flight,我们在看美剧时还常听到charter school特许学校这个说法。就是指在美国小学或中学系统里一种很特殊的学校,它们可以不按政府颁布的教育大纲,而按照自己成立的宗旨而教学,但是仍要有一定成效,比如学生的成绩一定要达到标准,一定要具备基本知识等,就可以毕业。这种学校通常比起公立学校较为小型,但比较受到有特殊需求的家长欢迎。
好,话说回来。这家银行进入中国时,最早进的是香港。而香港人说的粤语里,Chartered发音类似“渣打”,所以它只能入乡随俗,变成渣打银行了。这和我们刚才讲的花旗银行是一个类型,都是属于入乡随俗型。
(五)
最后来说一说中国人对一家美国大银行的误译。
前段时间美国金融业的一件大事就是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的倒闭后,它的倒闭还引起了一个连锁反应,那就是全美最大加密货币银行Signature Bank的倒闭,美国在三天之内就倒闭了两家大银行。这是美国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最大的银行倒闭事件。
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银行Signature Bank(SBNY)。(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但这里就有个问题了。从国内各家媒体的大量报导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中文媒体都把Signature Bank翻译成了“签名银行”。
大家都知道去银行办理业务都要有签名这一环节,而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看到signature这个单词时脑海里第一反应也是“签名”。按此逻辑推理,将Signature Bank翻译为“签名银行”看起来好像也并无问题。
但实际上却大错特错了!可能很多人有所不知,signature在这里指的是具有鲜明特点,有特色之意。签了自己的名字了,就带有自己的特色了,对吧?但这里却不能死板的把它译为“签名”。
举个例子,我们到饭馆里看到signature dish,难道将它译作“签名菜”?当然不!signature dish指的是招牌菜,本店大厨最有特色的菜品。
那该如何翻译Signature Bank呢?BBC中文网将其译为“标志银行”,应该说这个翻译就比较到位。
如果您在美国生活,又是好市多(Costco)的会员,那您一定应该买过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的signature纯净水吧?
Costco自有品牌Kirkland。(图片来源:Adobe Stock)
Kirkland的Signature纯净水。(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又到了敲黑板打个总结的时候了:我们很多很熟悉的外国银行的中文称呼要么是客随主便、入乡随俗的结果,要么是主动融入当地文化,给公司取个寓意吉祥的名称的结果。
好了,小伙伴们,今天的英语漫谈就到这儿了,这些西洋银行的中文译名都是怎么来的,您都清楚了吗?
【作者简介】老哈利是国内拥有15年教龄的英语讲师,国内人事部三级翻译,曾在国内一线英语培训机构任职,也曾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创始人,现旅居美国加州,他将从“美国实用生活英语”、“英语词源趣谈”、“美式英文发音宝典”、“英美文化漫谈”、“听歌学英语”、“英美姓名探幽”、“美国品牌故事”等多个方面和不同角度,带您一起走进英语学习的小天地,让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增长知识,增强英语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