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于6月初发起大反攻,但截止目前结果却非常惨烈。
【看中国2023年7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美国精英媒体《纽约时报》7月15日刊登一篇深度报导披露,乌克兰反攻出师不利、继续遭到惨重损失后,乌军停下来重新思考战略。
纽时:乌克兰反攻遭受惨重损失后反思战略
美国《纽约时报》当地时间15日发布题为“遭受惨重损失后 乌克兰暂停行动反思战略”的文章,据美国和欧洲官员透露,在乌军艰苦反攻的前两周,其运往战场的武器中有多达 20% 被损坏或摧毁,其中包括由西方提供的坦克和装甲车等武器,乌克兰人曾指望使用它们击退俄罗斯。
官员们表示,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上述令人震惊的损失率已降至10%左右,从而保留了更多的乌克兰人所说的即将到来大规模进攻所需要的部队和装备。
战果改善的部分原因是乌军改变战术,更加注重用火炮和远程导弹消耗,而不是冲入敌军雷区和火力区域。
《纽约时报》补充称,“但这一好消息掩盖了一些严峻现实”,损失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反攻本身已经放缓,在一些地方甚至已经停止。
实际上,俄罗斯之前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反攻,前线铺设地雷、坦克陷阱和战壕,而俄罗斯的无人机和攻击直升机越来越频繁出动执行任务。
专家表示,鉴于这些防御工事,乌克兰在战役初期遭受相对严重的损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纽约时报》称,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近日承认,几周前开始的反攻行动曾短暂暂停,并将原因归咎于欠缺装备和弹药,呼吁西方国家加快运送速度。
美国官员承认这一停顿,并表示乌克兰人已再次开始行动,但更加谨慎,更擅长穿越雷区,并考虑到伤亡风险。 他们表示,随着来自美国的集束弹药大量涌入,这一速度可能会加快。
据俄媒报道,乌克兰6月初对俄发起反攻,未在任何方向上实现反攻目标。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加卢津7月5日说,乌克兰的反攻陷入困境,俄罗斯军队正在予以果断回击。
顿涅茨克领导人顾问此前表示,乌军正进行第三次反攻,乌克兰军队在进攻中损失惨重。西方不会顾及乌克兰及其人民的利益,并准备与俄罗斯战斗到底。俄方已准备好继续抵抗西方及其乌克兰追随者,并继续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无条件实现俄总统普京设定的目标和任务。
小而隐蔽且致命:地雷阻碍了乌克兰的反攻
美国《纽约时报》7月16日的另一篇来自长期在乌克兰南部反攻前线做报导的安德鲁·E·克莱默 (Andrew E. Kramer) 的文章更深度披露揭示,地雷阻碍了乌克兰的反攻:“当一系列俄罗斯地雷在乌克兰南部的一块田野上爆炸时,这是一个可怕的场景,四肢血迹斑斑,车辆倒塌。”
乌军大反攻已经进行了五周,就连乌克兰官员也表示,反攻开始时就已经停滞不前,对前线作战的指挥官和士兵的采访表明,进展缓慢归结于一个主要问题:地雷。
该报导称,乌克兰军队必须穿越的田野上散布着数十种地雷——由塑料和金属制成,形状像嚼烟罐或汽水罐,并有“女巫”和“叶子”等色彩缤纷的名字。
乌克兰军队还因缺乏空中支援和俄罗斯建造的纵深防御结构网络而受到阻碍。 但正是大量的地雷、绊索、诱杀装置和简易爆炸装置让乌克兰军队在距出发地仅几英里的地方陷入了困境。
泽伦斯基总统在7月14日的晚间讲话中再次为反攻的速度进行了辩护,称“每一千米的前进”都值得骄傲。
西方军援在“燃烧”
乌克兰于6月初发起大反攻,但截止目前结果却非常惨烈。经过数月的酝酿,乌军希望通过此次攻势夺回失地并对俄军进行反击。然而,在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装备后,乌军只能推进5至6公里,仅夺回几个村庄,并未触及俄军的第一道防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乌军在这次攻势中损失了大量M2布莱德利步兵战车。据仅有图像和视频证实的损失数量估算,至少有20辆M2步兵战车被击毁。
据路透社报导,美国国防部6月27日宣布将30辆M2步兵车和25辆斯特瑞克步兵车移交给乌克兰陆军,以弥补他们在第一阶段攻势中损失的美制步兵战车。
近期,美国和法国相继宣布提供新一轮军援给乌克兰,但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范围内,响应这两个国家号召的国家似乎并不多见。
奥地利、马耳他、爱尔兰和塞浦路斯等欧盟国家也在最近发表声明,拒绝向乌克兰提供“绝对安全保障”。此外,欧盟试图通过所谓的“欧洲和平基金会”向乌克兰提供150亿欧元军援的决议也遭到了许多欧盟成员国的强烈反对。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近日指出,有关西方援助乌克兰在战场上能够击败俄罗斯的观点是错误的。他坚持认为,乌克兰与西方之间的合作已经失败,因此美国及其盟友提供武器、资金和情报并不能让乌方获得胜利。相反地,他预测乌克兰将比俄罗斯更早耗尽兵力,这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欧尔班强调,必须尽快实现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停火,否则乌克兰将遭受巨大损失,包括大量财富的丧失和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
报导来源:After Suffering Heavy Losses, Ukrainians Paused to Rethink Strategy
Small, Hidden and Deadly: Mines Stymie Ukraine’s Counteroffen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