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11月7日讯】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开幕,不仅有美国农业部带领17家厂商组成的历来最大访问团,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说。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有意藉此次进博会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但因境内消费疲软以及越来越紧缩的国安法规,能带给西方的利益有限,恐怕无法如愿修复关系。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上午出席2023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以下简称进博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演说中细数前五届进博会的成绩,包括自2018年以来已有13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国家展,实际参展企业更多达1.58万家,今年则有3,400多家企业参展。
李强强调,45年来,中国从加入世贸组织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并强调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其中4亿多是中等收入群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未来5年,中国货物及服务贸易进口额有望累计达17万亿美元。
进博会开幕 中美关系成焦点
本届进博会美国首次以官方名义组成历年来“最强大的代表团”,包括州政府、协会及食品加工等多达17家展商,官媒《中央电视台》的微博视频号《玉渊谭天》的报道也刻意突显此主轴。因此,中美关系自然也成为进博会的关注话题。
李强在其演说中分享了一个有关进博会的故事。2018年一家美国精油厂商首次试探性参展,仅设立9平米大的展台就收获3.8亿元(人民币)订单,到今年该企业展台扩张至200平米,采购金额也攀升至10亿元。
就在开展首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上海交易团“首单”成绩公布,与美国陶氏集团达成3亿美元的采购订单。
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周一(11月6日)出席美国食品与农业馆开馆活动时受访表示,很高兴来到上海参加世博会,这也展现了美国对于不寻求中美经济脱钩的承诺。
马来西亚太平洋研究中心首席顾问胡逸山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这次博览会中所呈现出的中美两国互动,就像中国有句老话形容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一拍即合,他说美国有不少农业大州期待着中国市场,中方则是积极在为可能登场的拜习会营造良好气氛。
胡逸山告诉美国之音:“中国方面对于习近平和拜登的峰会是蛮执着的,所以当然会鼓励美国多进口一些东西来中国,起码从中国角度来看,希望美方会感到高兴。”
睽违7年 澳大利亚总理访中出席进博会
相比美国农业代表团,规格更高的是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11月4日抵达上海展开为期4天的访中行程,成为睽违7年后首位访中的澳大利亚总理。
进博会开幕式上,阿尔巴尼斯紧接在李强之后,成为首位致词的外国领导人。他在致词中指出,澳中关系近年来愈趋重要,双边经贸关系在2022跟2023年都有非常好的发展,并强调未来可以做的事还很多“我们要找到共同利益所在。”
澳中关系在澳大利亚前总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任内陷入冰点,自2018年以来因澳方禁止华为参与5G基础建设竞标、批评北京打压香港社运以及要求新冠肺炎病毒溯源,招致中国贸易反击,停止进口煤炭、酒类等商品,因此阿尔巴尼斯此行格外受到关注。
澳洲蒙纳士大学商学院教授史鹤凌认为,澳大利亚过去对中国最大宗的出口是铁矿石及教育,其中教育部分已经在印度得到替代,但中国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仍无法被其他国家取代。
阿尔巴尼斯此行重任,除了要重新理顺澳中两国间的经贸关系,解决澳大利亚红酒、牛肉跟龙虾等商品因外交摩擦遭中国不公正对待的处境外,应该也会持续试图营救因间谍罪遭关押的华裔澳大利亚公民杨恒钧。
相较之下,史鹤凌认为当前疲软的经济无疑是中国愿意重新修好对澳经济互动的主因,但他同时强调,经贸领域的复谈不代表澳大利亚在地缘政治上已参与的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或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有可能动摇。
史鹤凌说“我个人的判断是,阿尔巴尼斯根本不想在地区(缘)政治方面做任何的变化,到中国去唯一的目的就是改善经贸关系,但是在地区政治方面的话,应该不会有任何的进展。”
中国欧盟商会调查 批进博会成“政治秀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在2017年5月宣布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隔年首度于上海登场,该会官网形容,进博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务实行动。”
只是历经五年之后,参与国的感受似乎有所差异。
本届博览会开幕前夕,中国欧盟商会上海分会(The Shanghai Chapter of the 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于11月3日发表调查结果,批评进博会已成为中国当局的“政治秀场(political showcase)”,并直言外企对于参加进博会收益有限感到失望。
报告中指出,欧洲工商界原本期待进博会有助于缩减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但5年来结果却恰恰相反,中国对欧洲出口几乎翻了一番,2022年欧中贸易逆差近4,000亿欧元,年增58%,更创下全球历史最高纪录。
该调查报告在结论中敦促中国将进博会重新定义为平衡中欧贸易的工具,而非仅是象征性地空谈市场改革。
位于台北的政大国关中心助理研究员曾伟峯在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表示,进博会创办于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之际,当初原本就是一个充满政治意涵的动作,目的在于宣示中国将采取更开放的政策,以对比它指控美国所谓的“单边主义”。
曾伟峯认为,欧洲企业的抱怨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民众消费欧洲商品的主力,就着重于国产品难以替代的汽车跟奢侈品等领域,对一般民生消费而言,昂贵的舶来品仍缺乏竞争力。
马来西亚学者胡逸山也持类似观点,胡逸山认为,在中国并未对欧洲民生消费品设置贸易壁垒的情况下,欧洲企业或许也该检讨一下“东西卖那么贵,谁有本事来买呢?”他同时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更进一步限制了中国民众对高价商品的消费力。
曾伟峰分析,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经济下行趋势难以扭转,加上房地产暴雷、青年高失业率等问题都要等着处理,所以适时开放市场,满足欧美需求以降低外交冲突符合中国利益,但关键还是卡在经济疲软导致民众消费意愿低落,就算开放也没钱买。
曾伟峰告诉美国之音:“习近平也在会上说要做更多开放,可是实际上我觉得有没有效果还是要看整个中国市场是不是能够复苏,除了看进口之外,还要看中国的出口,因为中国要出口赚到钱才能买更多的东西,这个是重点”
进博会前夕 接连传出美企撤出中国
更尴尬的是,就在进博会开前夕,彭博通讯社11月4日报道指出,美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先锋领航集团(Vanguard Group)正在采取最后步骤退出中国,理由是中国经济疲软以及《反间谍法》的实施令外企人人自危。
几乎同一时间,英国《金融时报》也报道咨询顾问公司盖洛普(Gallup)将撤出中国,关闭当地所有办公室。
位于台北的国立师范大学政治研究所教授范世平认为,中国当局近期不断扩张“国家安全”的定义,动辄以国安罪名限制外商出境甚至拘捕外企人员,不仅凸显习近平对于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更难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范世平告诉美国之音:“现在比较麻烦的是中国的很多政治跟经济(作为)是矛盾的,或许在经济上它需要跟美国交流,(然而)政治上又很担心境外势力,所以我们看到之前的反间谍法什么的,就(像是)你左手打右手。”
范世平指出,台资企业比其他外商更了解中国市场,据全国台企联数据显示,本次展会仅20家台资企业参展,相较首届进博会的110多家台企减幅达81%,就可看出情况恐怕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