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必须知道的12个社交礼仪。(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来到美国社会的朋友,要多了解一些美国的习俗与社交礼仪,才能更好的融入当地社会。下面给大家分享美国人平常的一些重要礼俗,一起来看看吧!
1、说话有礼貌
美国人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即使与家中父母,兄弟姐妹说话,也都会使用"Hi"(你好),"Please"(请),"I am sorry"(对不起)等客套话。
2、尊重个人稳私
美国人通常不会问新结识的朋友任何有关个人的经济、宗教、婚姻状况及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如:“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家里都有些什么人?令尊在哪工作?”、“你这房子是多少钱买的?”、“这次总统大选你会选谁?”
3、礼让女士
美国人通常不会问女士(特别是中年妇女)的年龄。有教养的男士通常都会抢先一步去为女士开门,请女士先行上下车或进出电梯。与女士在街上同行时,男士都会走在靠近有车辆行驶的那边,以保护同行女士的安全。
4、守法与公德
在美国开车得遵守交通规则,绝不能闯红灯、乱呜喇叭,也不应过度超速驾车,而且一定要礼让行人穿越马路。
美国人有事得排队办理时,都是以到达的先后次序站队等候,如果有人不守规矩插队时,只需说句“对不起,我在这儿排队呢!”(Sorry, I think that Iam the next in the line.) 对方便会很不好意思的说"Oh, I am sorry"(对不起)并且大队伍后头排队。
5、看场合穿衣服
美国人穿衣服是因场合而异,与身份无关。达官贵人去参加野餐或爬山等聚会时,也一定是着便装、球鞋。即使是清洁工人,当要去参加正式的宴会时,也都会穿西装打领带的。所以,美国人在应邀参加应酬时,事先一定都要问清楚这个场合应该穿什么衣服。
6、宴客重气氛
美国人在家里请人吃饭时,特别重视宴会的气氛。餐桌上的刀叉、盘子及餐巾等都会排列得非常漂亮。
美国人的烹饪不是生吃、水煮,便是放进烤箱里去烤,既简单方便又容易控制时间,所以当客人抵达时,女主人早已万事具备,菜饭全已准备妥当了。此时,女主人的主要任务便是与大家寒暄话家常了,如果这时还得在厨房里忙碌的话,依照美国人的规矩这是很失礼的。
7、大人聚会,小孩免请
在美国,是绝大多数的大人聚会却都不欢迎孩子参加,所以美国年轻父母参加社交应酬时,都要提早在几个星期以前就找妥看孩子的人(Baby Sitter),届时好来家里看顾孩子。
8、礼轻情意重
美国人不流行送厚礼,但应邀去美国家庭吃饭做客时,如能选购一份小礼物,如一棵小植物盆景(有根的植物或花卉)带去给女主人,是非常受欢迎的.
9、喜爱宠物
美国人喜欢养宠物,特别是狗和猫,但是在未经主人同意时,最好别随意逗主人家的狗。美国人带狗出去在住宅区散步时,会带着为狗清除粪便的工具和袋子。有责任心的美国人会将家中养的猫狗带去兽医那儿做节育手术的。另外,无论你多爱狗,都不可以与为盲人服务的导盲犬表示友善,以免干扰了它的导盲工作。
10、美国人的称谓与签名
美国人平常都喜欢彼此互相以名字相称,不带姓、不带先生、小姐或太太等客套的称谓。不但邻居、朋友、同学、亲戚之间如此,在办公室里同事之间,即使是上司与部属之间,都以名字相称。不过,如果是上司称其部下为某先生、某小姐、某太太时,那么这些部属就应该也称呼他们这位上司为某先生、某太太、某小姐或某经理才行。
在美国经常都要签名,正确的签名方式是同时签上姓氏与名字,但是不要加上职称与学位。
11、付小费表谢意
美国人在餐馆吃完饭付帐时,一定会给侍应生至少15%的小费(即帐单金额的15%)。如果服务特别好的话,则付20%的小费,同样地美国人去美容院或理发厅烫发、剪发,付帐时也付至少15%的小费。
美国人也会给在旅馆替他搬运行李的服务员及在停车场为他停放车辆的服务生两、三块钱小费表示谢意。花店派人来送花或披萨店来送披萨时,也会支付两、三块钱的小费。
到美国社会的朋友,要多了解一些美国的习俗与社交礼仪。(图片来源:Adobe Stock)
12、体贴主人的访客
美国去任何亲友家前,一定会先打个电话去问问人家是否方便,即使是去父母、公婆或成年子女家亦不例外。要是有所不便接受来访,也会直言相告,希望改成其他时间再来。
美国人家里多半铺地毯,但美国人在家里是不脱鞋的,所以他们不会要求来访的客人脱鞋入室的。
美国人如果在亲戚或朋友家过夜,走时一定会把床上的被单、褥单及枕头套撤下来,将床罩拉整齐,并且也会将已经用过的大、小毛巾拿下来放在浴室地上。
责任编辑:莲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