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天籁吟社名誉理事长杨维仁(左三)赴中央大学鸣皋诗社讲堂演讲。
【看中国2023年12月20日讯】(看中国记者李彦霖台北采访报导)昨(19)日是国立中央大学鸣皋诗社一年一度的“鸣皋讲堂”,邀请台北市天籁吟社名誉理事长杨维仁,以“七言绝句的句中自对”为题莅校演讲。讲堂象征台湾学院与民间古典诗社的密切交流,吸引各系学生到场聆听。
“鸣皋诗社”前身为“松子诗社”,是2015年由中央大学学生自主创立的古典诗社。成员以中文系为主,并由系上副教授李宜学担任指导。设立初期的活动大多仅止于成员之间,近年在李宜学副教授及中文系主任卓清芬教授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注重对校内公共的文学推广。去年不仅首度发行诗刊《鸣皋诗草》,也举办文学讲堂,邀请淡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普义南(现任教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演讲。
连两年申请到“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自主学习活动补助”经费的鸣皋诗社,今年出版第二辑诗刊,讲堂也邀请到天籁吟社具多年诗歌教学经验的杨维仁先生现身说法,和中央大学的同学分享诗法精髓和一些诗坛掌故。现场除了中文系学生外,也吸引法文系、经济系、企管系等学生前来听讲。演讲结束后,由鸣皋诗社代表中央大学中文系特向杨维仁先生致赠感谢状及诗社诗刊。在人文式微的时代,学院与民间诗社彼此协心,为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克尽己力。
112年度鸣皋讲堂圆满成功,鸣皋诗社社长罗健佑(右)代表中央大学中文系致赠感谢状予杨维仁先生(左)。
“诗岛”台湾的古典诗社
台湾岛屿人文荟萃,素有“诗岛”的美名。自康熙23年(1684)沈光文等人创立第一个台湾诗社“东吟社”以来,汉文学逐渐在台落地生根。日治时期,随着大众媒体传入台湾,众多文学发表的场域,促进传统诗社的林立,据统计当时约有370多个,而尤以“台湾三大诗社”──栎社、瀛社、南社最具代表性。而在大正11年(1922)由林述三召集门人创立的天籁吟社,至今已有101年历史,是台湾现今少有依然活络的古典诗社。
战后随着国民政府撤退来台,许多工于诗词的“渡台文人”在各大学中文系内教授古典诗鉴赏及习作。课余亦有学生从师学习,渐成群体后,也开始成立诗社,如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南庐吟社、淡江大学牧羊诗社、东吴大学停云诗社等。从此台湾古典诗社逐渐派生出“民间/学院”的分野。
1983年至2002年由财团法人陈逢源先生文教基金会主办的“中华民国大专青年联吟大会”(俗称“大专联吟”),曾是台湾各大学中文系每年最盛大的古典诗创作及诗词吟唱竞赛。当时也带动学院诗社的林立与勃兴,如国立台湾大学望月诗社、国立中正大学清渠诗社、辅仁大学东篱诗社等都在那段时期相继创立。
不过随着大专联吟停办,许多大学古典诗社因为缺乏动力,加上时代氛围的变迁而相继停社。与此同时,许多历时悠久的民间诗社也日渐停摆。近年虽有由淡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蒋国梁古典诗创作奖暨立夏诗会”和台北市天籁吟社主办的“天籁诗奖”等活动,共同维系“学院/民间”的古典诗创作与吟唱舞台,但当年盛况已难再复见。
日治时期台湾诗社林立,已历101年的天籁吟社也活跃于当时。
学院与民间融合 文化在凋零中新生
由于养成环境、美学品味等差异,台湾过去的古典诗坛长期有“学院派”和“民间派”的自然划分,且彼此鲜少互动。不过近十余年间,以几位中文系教授到民间讲学为枢纽,逐渐促进“学院/民间”的良性交流与相融。
例如颜昆阳教授和已故陈文华教授受邀到台北市天籁吟社长期讲学与指导,为民间诗社带进学院的理论视野,和许多中文系青年。像是今年“2023天籁诗奖”促成让师大国文系参与协办的系上助理教授何维刚,就是当时被陈文华教授带进天籁吟社的年轻社员之一。
除此之外,当年负责统筹“大专联吟”的国立中山大学中文系简锦松教授,于1994年创立“财团法人古典诗学文教基金会”,长年来面向民间社会举办各种大型古典文化活动、大型演讲和日常讲读,为古典文化的普及推广贡献卓著。其实,中央大学鸣皋诗社的诞生,就是创社社员于2015年参加基金会主办的“词学菁英营”后大受启发,而邀集系上朋友所成立。
不管来自民间或学院,台湾诗人都踩着同一片土壤。当彼此怀着开阔的心胸,“差异”不再是隔阂,而是对话和激荡的养分与契机。讲堂结束后,记者随同杨维仁先生、李宜学副教授和鸣皋诗社社员到学校附近一处古雅的餐厅聚餐。窗槛外头的池子倒映着白云悠悠,有鱼儿在云间徜徉。而那片和谐的风景,也映现在筵间席上。
演讲结束后,杨维仁先生(左四)与鸣皋诗社指导老师李宜学副教授(右五)及社员们合影留念。社员手上拿的是其诗刊《鸣皋诗草》。(本文图片来源:李彦霖摄/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