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图)

发表:2024-01-02 00: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其实,发源于善的仁中本就蕴含着勇的劲道。
其实,发源于善的仁中本就蕴含着勇的劲道。(绘图:志清/看中国)

今天要介绍成语“见义勇为”,其典故出自于《论语·为政》。语本为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指:看到合乎正义的事,就奋勇去做。

义与勇其实很重要,像孔子就很强调“勇”的重要性,例如《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仁者,必有勇。”意思是指:仁者重视正道而轻忽生命,见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会勇于实行。又说“勇者不惧”,即是说勇敢的人无所恐惧。而在所引典源《论语·为政》中,孔子则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评析

成语“见义勇为”还有三种形式的参考词语:见义勇往;见义勇发;见义喜为;见义敢为。

这条成语的内涵中是合乎正义的仁义之勇,而非个人意气的血气之勇。发源于善的仁中本就蕴含着勇的劲道,这也意味着在传统的以善为基础的价值观中,不需要人为的再加入源于恶的暴的威猛之力。

《宋史·卷三一九·欧阳脩列传》中记载:“(欧阳)脩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苏轼〈陈公弼传〉也记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见义勇发,不计祸福,必极其志而后已。”

由此可见,古人的见义勇为不计个人祸福的考量,而且不考虑青史与后人的评说。《左传·昭公四年》中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这里的勇是合乎正义、源于仁善的勇,是一种义不容辞的担当。

随着人类道德水准的下滑,人类被不好的观念所薰染,对勇的理解有时也发生偏离,甚至与暴的内涵混淆,还觉的这是有个性的一种表现。其实不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内心的道德准则是一定要坚守的,同时还得防止邪魔观念的渗透。因为一旦偏离基于善的正理,就会使人更快的下滑,从而走向毁灭的边缘。

(王舍微〈成语典故评注:见义勇为〉一文)



责任编辑:初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