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引发习近平和李强等人交头接耳。(图片来源:NOEL CELIS/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3月9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两会”在北京召开,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报告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和增强企业信心列为工作重点,媒体发现报告引发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强等人讨论。另外,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但是近年来民企运营艰难。
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报告大篇幅阐述民营经济
“两会”正在北京召开。“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由于两场会议会期基本重合,而且对于国家运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多数政策都会在“两会”期间公布。
中国民营企业信心低落、市场情绪悲观之际,中国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和最高法院院长张军3月8日分别向全国人大做报告。
中国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都在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中大篇幅阐述保护民营企业的工作,分别把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法治环境,以及用法治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列为今年工作重点。
对比过去两年,本次工作报告是最高检首次提出“用法治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也是最高法首次把“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列为上一年工作回顾的独立小节。
应勇在最高检报告中回顾去年的工作时称,最高检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最高检报告过去两年谈到有关营商环境的内容时,在谈及企业的同时也聚焦“保就业保民生”,今年的报告则侧重民营企业。
中国经济在疫情后复苏乏力,市场对民营经济的信心不足;这些年来,民企面对的不公平竞争也一直受到诟病。
最高检的报告强调,最高检过去一年注重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报告列出的最高检工作还包括,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对待,依法平等保护;以及依法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等。
最高法报告在回顾去年工作时,有专门小节阐述“依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其中提到最高法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力解中小企业急难,以及助力完善企业治理方面的工作。
报告还称,过去一年“司法当好民营企业‘老娘舅’,重在真厚爱、真严管”。
在今年的工作安排中,最高法称将“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法治环境”,并且“妥善处理房地产开发、配租配售等合同纠纷,积极服务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两高报告引发习近平和李强等人交头接耳
最高法院院长张军、最高检察院院长应勇作报告时,主席台上出现异常情况。
3月9日,据香港《明报》报道,两高作报告时,习近平翻开放在身前桌面的报告,还用笔在上面写字。
报道称,张军读报告期间,先是李强发现了问题,然后持报告向习近平说话,似乎在报告事项。两人谈了一会儿,王沪宁也加入讨论。不仅习近平、李强、王沪宁三人谈话,一旁的副总理刘国中和北京市委书记尹力两位政治局委员也同时聊了起来。
之后,张军作报告期间,习近平大半数时间看报告,还拿出笔在报告上写字。李强及王沪宁两人仍时不时交换意见,习近平也不时插话。坐在王沪宁身边的副总理丁薛祥也来询问情况,国家副主席韩正和外长王毅也短暂交流。
应勇作报告时,坐在习近平另一边的赵乐际也参与谈论。习近平拿起报告向赵乐际说话时表情严肃,还不时地点着报告甚至敲敲桌子。
报道称,赵乐际侧身听讲长达三分钟,最后习近平将报告拍在桌上,两人对谈结束,赵乐际赶忙拿起笔开始写字。之后,应勇读报告期间,赵乐际几乎没再抬过头。
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启动
综合中国大陆媒体2月22日报道,中国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共同召开的立法工作座谈会明确,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已经启动,立法进程将加快。
座谈会提到,“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执法公正司法......”。
多位专家表示,“立法保护民营经济,凸显国家对民营经济保护的制度安排和法治保障.....对民营经济主体合法权益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人身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随着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北京当局再次不断表态支持民营经济。2023年7月,北京当局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9月在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11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12月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不过,外界对此有不同看法。
旅美经济学者夏业良在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表示,中国民营经济遭到政策的长期打压,通过专项立法来补救政策的缺陷并不能挽回民营经济的信心。“我不认为这是诚心诚意的,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打压民营经济几年之后,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已经看到目前的经济形势非常糟糕,知道自己之前做过头了、做错了,但没有办法回到从前了。”
夏业良进一步分析说,不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对政策的连贯性没有信心,外国投资者也对中国市场失去了信任。中国头部教培机构新东方在遭受政策打压后,经历了沉痛的转型。但近期北京当局又再次进行政策转向,从打压变成扶持教培行业。“没有基本的法制保障,所以谁都不敢继续投资和经营。这种朝三暮四、颠倒黑白、想一出是一出的做法,让大家对中国的政府及法制环境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美国民间机构“信息与战略研究所”经济学者李恒青认为,对民营企业家而言,并不需要通过专项立法来获得保护,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最关键在于落实各项基本法律,变人治为真正的法治。“好好把现有法律落实到实处,把政府无限膨胀的权力关回笼子里”。
民营企业家仍心存忧虑
中国“第一财经”此前发表社论称,法治经济才是最好的市场经济,“各地出台的政策很多,但还处在较低层级,导致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刚性不强......侵害民营企业利益的行为具有更多随意性。”
文章称,重要的是在加快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专门立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法律系统的衔接。“对民营经济来说,从《宪法》到《民法典》再到《公司法》等都有很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一切不是对既有法律规定的重复,不是为了立法而立法。”
有民营企业主担忧这种政策是否具有延续性,否则不会带来信心,这样让企业很难做。有小企业主表示对官方政策依然是没有信心的,“套话居多,人民的信心不是靠开几次会和发几个文件就能提升的。”
身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原中国民营企业家胡力任直言,这些政策北京当局实际做不到,“可能是这样的,就是如果你和政府的关系好,有些政策可能做得到,其实还是走老路。以前我在国内做企业的时候,很多人就是这样,他需要政府关系,需要去贿赂官员,有些政策你可能拿得到。”
胡力任现在虽然已离开中国,但他一直和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保持紧密联系。据他的观察,他在国内的企业家朋友目前处境都不太好。他也提到,可能还有少数的行业,包括医药类企业,以及和汽车有关的金属加工企业还有不错的市场。但对于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民营企业家的前景,胡力任保持悲观的判断。
海外智库“天钧政经”的研究员任重道指出,中共可能只是为了安抚民营企业家。中共并不喜欢民营经济,希望以国企控制中国经济。在中国经济中,民营经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年来,“国进民退”的现象愈发突出。中共还试图通过限制民营企业的影响力和扩张,近几年对滴滴出行等民营企业进行“监管”就是例证。
《纽约时报》中文网此前发布“北京提振民企信心,但企业家们并不买账”的文章指出,现在很明显的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根源在政治。恢复信心需要系统性的变革,为企业家阶层和私有财产提供真正的保护。
一名科技企业家说,信心问题的核心是政府的信誉问题,中共政府在过去几年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