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本人学校(图片来源:网络)
【看中国2024年7月1日讯】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歹徒的尖刀,救下校车上更多的孩子,我们现在知道这位英勇的女士名叫胡友平。
感谢苏州公安公布了她的名字。人们不用再担心她的生命安全,不用担心她被仇恨日本的“爱国人士”报复,也不用担心网暴,因为她已经死了。
被评为见义勇为,多少是一种安慰。但是,这个通报对她“事迹”的讲述,我认为是有很大问题的。
“胡友平在苏州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现有人持刀行凶,立即奋不顾身……”这样的描述,似乎告诉我们,胡女士只是一个“路人”,而这也是普通的持刀伤人事件。
根据之前官方通报,事件造成一对日本母子受伤,歹徒想到校车上伤害更多人,被胡女士拦住,这才是她重伤的原因。
现在的通报,既没有提“日本人学校”,也没有提“校车”二字。
这当然是有所顾虑,但是无疑是让人遗憾的。看上去想隐藏,但是恰恰证明了一个事实:在中国,“救日本人”是有争议的行为,只能模糊为“在他人面临严重生命威胁”。
而试图攻击校车,不管是车上是日本孩子还是中国孩子,都会让人感到更为不安,所以通报把行凶事件的场景限定为“公交站台”,避免大家想到校车。
胡女士的行为让人敬佩,官方“追授”也值得肯定。但是,如何评价理解和讲述胡女士的事迹,也关乎到她的“意义”,在胡女士已经离世的情况下,这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她永远失去了自己讲述的机会。
这个通报中的胡女士,当然是英雄,但是却也变得面目模糊,有点抽象。当初促使她不顾生命危险去拦下歹徒的,到底是怎样的情绪?
可能是一个母亲的本能;也可能是一个员工的职责。日本媒体报道,她是校车上的工作人员,“引导员”,负责引导小朋友上下车。这个身份下的胡女士,是一个普通人,却更为可敬。
官方通报会斟词酌句,权衡利弊,最初写下通稿的人可能奠定了叙事风格。在这里无疑责怪,你也不可能从一个官方通报中要求太多。
但是,在整个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是缺失的,这是对胡女士最大的不敬,昨晚网上甚至有几篇文章呼唤她的名字——这既诡异又悲哀。
这是一个悖论:官方想把这件事当成普通治安事件来处理,淡化它的影响,不要影响江苏和日本的关系,但是最终因为叙事的不足,却造成一个舆论事件。人们不得不读翻译过来的日本媒体的零散报道,这又是一个悲哀:如果真的存在“叙事的话语权”的话,中国媒体失去了这个话语权。
知道了她的名字,还远远不够。人们想知道更多,如实知道她的事迹,才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人们也想了解歹徒行凶的动机到底如何,只有更充分地了解事件的面貌,“疑云”和“不安”才会消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来源:城市的地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