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正值秋天,菊花盛开,吸引不少文人雅士赏菊、咏菊,历朝历代,留下许多关于咏菊的名作。(图片来源:国立故宫博物院)
九九重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汉代九月初九有“佩茱萸、食蓬饵,登高饮菊花酒延寿”的习俗;唐代时,重阳被定为重要节日;明代时,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历朝历代都展现出对重阳节的重视,那么从古至今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这些重阳习俗背后,又有什么文化内涵呢?
重阳节的由来
为什么黄历的九月九日称为重阳节呢?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重叠,所以称为重阳。
南朝梁人吴均之的《续齐谐记》记载:相传,东汉时代,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术,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海南当有大灾难,务必缝制深红色布袋,内盛茱萸,系于臂上,并登山饮用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照着他说的去做,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去登山,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以避免染疫。傍晚回来后,他看见鸡、犬、猪、羊都死了,费长房听闻后说:“此可代也。”所以从东汉开始,每逢此日,人们便会登高、饮菊花酒,以消除灾难。到了晋代以后,重阳登高避灾更是大流行,成为岁时节令中的一件雅事。
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融合了多种民俗文化,包括:祭祖祈福、登高赏秋、佩戴茱萸、赏菊花、喝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等等,传承至今,又增添了“敬老”的意义。
祭祖祈福:最早的重阳节习俗源于上古时期的敬神文化,人们会在秋天收获之际祭天、祭祖,祈求丰收。
登高赏秋:重阳节秋高气爽,在古代有登高、赏秋的习俗。这天,人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自古以来留下许多关于重阳登高的名作,如唐代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以及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小灌木,气味浓烈,可以入药。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避邪消灾,是历史悠久的重阳习俗。
赏菊、喝菊花酒:重阳节正值秋天,菊花盛开,吸引不少文人雅士赏菊、咏菊,历朝历代,留下许多关于咏菊的名作。菊花酒则被认为具有养生功效,可以延年益寿、消灾祈福。
吃重阳糕:唐、宋时,重阳节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高升。
敬老节:现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