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亚洲杂志”第二期以4大主轴向读者介绍台湾,第一篇便是台湾认同建构,文中呈现中研院历史学者柯志明等人对台湾认同过程的看法。主编董尼德受访时表示,台湾认同将是台湾的未来与灵魂。(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5年2月8日讯】法国第一本亚洲议题季刊“亚洲杂志”第二期以台湾为封面故事,透过4篇专文介绍台湾认同的建构、政党光谱与角力,以及台海对战分析。主编董尼德向中央社表示,自我认同是台湾的未来与灵魂,相信“大卫终将战胜歌利亚”。
法国第一本关注亚洲全面议题的季刊“亚洲杂志”(Asia magazine)于去年10月推出,今年2月出版第二期,并以“台湾:面对北京变动中的社会”作为封面故事。
主编董尼德(Pierre-Antoine Donnet)曾任法新社总编辑,曾派驻北京、东京、华沙、纽约。他5日接受中央社访问时表示,选择台湾作为封面故事除个人对台湾的喜爱外,更是因为“法国等西方国家非常缺乏现今台湾的资讯。民众常听到来自中国的每日威胁,但却几乎不知道台湾这个民主国家的真实模样。台湾对我来说,是全亚洲的模范”。
本期以4大主轴向法国读者介绍台湾:台湾认同的建构、认同与文化、台湾政党光谱与角力,以及台海对战分析。
董尼德解释,要呈现真实就必须把话语权给台湾人或熟悉台湾的人,因此在台湾认同建构专文中,呈现了中研院历史学者柯志明、前台北市立交响乐团指挥吴琇玲、吾尔开希等人对台湾认同过程的看法。
在认同与文化一篇,“亚洲杂志”专访曾在法国求学的前文建会主委陈郁秀。陈郁秀强调文化在建构台湾认同中扮演的角色,说道:“台湾人如今找回自信,文化在这过程中具有决定性...过去讲到台湾,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描述;现在,所有台湾人都以身为台湾人而自豪... 文化也因为民主而绽放。”她并将台湾形容为“多元文化的博物馆”。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法籍研究员彭保罗(Paul Jobin)则透过台湾各政党派代表吊唁丧礼的有趣现象,向法国读者介绍台湾政党角力以及民主的力量与脆弱。
专文指出,北京企图透过资讯战与部分政治人物内应,削弱台湾。“军事骚扰伴随伤害台湾民主的计划。为达成目标,北京在国民党和民众党中找到了盟友。”文中并以去年423大地震后傅崐萁坚持访问中国为例,但仍认为,相信台湾民间社会的能量与动员能守护民主。
在第4篇专文“大卫迎战歌利亚”中,董尼德告诉记者,台湾相对中国面积极小,“但从历史中我们也知道,结局是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赢得胜利”。
他指出导致北京不能轻举妄动的原因,除台湾认同外,也因为军事侵台、登陆并非易事,且台湾并不孤单。另外,台湾经济重要性不言可喻,攻台将带来全球经济灾难。
法国第一本关注亚洲全面议题的季刊“亚洲杂志”于去年10月推出,今年2月出版第二期以台湾作为封面故事,封面照为参加巴黎时装周的演员张钧甯。主编董尼德告诉中央社,深受台湾认同与韧性感动,相信台湾能继续走下去。(图片来源:中央社)
董尼德向中央社说,法国没有谈论亚洲且议题全面的杂志,盼藉“亚洲杂志”向大众呈现亚洲各层面真实样貌,包括地缘政治、社经、文化等,让不认识亚洲的民众也能轻松阅读。
他选择“台湾认同”作为台湾封面故事切入点,“在我看来,认同可能就是台湾的未来”。
他说:“我们能用武器征服,但若对方拥有真实且坚定的认同,就不是真正胜利。未来难以预测,假若未来中共真的控制了台湾岛,他们也永远无法控制台湾人的灵魂与心。换言之,他们永远不会赢。若北京能明白这个真相,以及台湾一点也不孤单的事实,他们应会在动武前谨慎三思。”
首次来台便见证美丽岛事件的董尼德表示,“直到几年前我才真正明白台湾社会是什么,它独一无二,是其复杂历史的产物。这座岛屿历史上不断被入侵,只能被迫接受”,却也造就了如今丰富的多元文化。
讲到最喜欢的台湾特点,董尼德告诉记者,“台湾有一种平静,不到台湾无法领略。尽管面对威胁,却仍对未来乐观以待。我想这种平稳就是来自台湾认同,也不是团结,而是与生俱来的、更像是一种台湾人民特有的连结。当然也有人更想和中国一起,但是极少数的。民调趋势可见,台湾认同日益强烈”。
他表示,在台湾看见强大的韧性,面对中国威逼利诱,他相信人民具有足够韧性去面对,并继续走下去。董尼德强调,台湾拥有亚洲最先进的民主,希望能更加强对外软实力,以展现台湾真实的幸福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