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吾人當時曾經指出,這是由於中國生怕臺灣在「廢統」之後,其效應極有可能延燒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之中,迫使中國必須先到聯合國「打預防針」,以免美國可能在今(2006)年的第六十屆聯合國大會中表態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此外,吾人並認為,「廢統」這個看似不怎麼樣的政治動作,其在台海顯然已經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而其在國際上所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也將陸續地發酵、滋長!
果然,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三月九日,對於自民黨參議員岡田直樹在參院預算委員會指出,禽流感是東亞整體須共同因應的問題,但由於中國的反對,臺灣尚未能加盟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會議也只能以個人派遣方式參加,人道上應讓臺灣加盟,而詢問麻生的看法時,麻生除了表示支持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外,在同一委員會中麻生並曾直接稱臺灣是一個國家,讚揚其自由民主法治。
而這自然引發了中國強烈的不滿,當天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即出面表示:「我們(中國)對於日本外交當局的最高負責人公然發表違背『中日聯合聲明』的言論感到震驚,對這種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徑表示強烈抗議。」;事實上,麻生外相除了上述的談話外,當時更進一步表示:「雖然把日本和臺灣說成兩個國家會引起問題,但我想日、臺關係應該得到適當對應,這是理所當然的。」可以說把話說得相當坦率,絲毫沒有模糊的空間,同時也等於表達日本的對臺外交政策,今後已將逐步走向「國與國」的正常化方向發展,也難怪這會讓中國如此的惱怒與緊張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灣的統派勢力自然無法再以「口誤」、「失言」等方式,片面曲解麻生外相的談話與中國唱和,只能如親民黨團立法院總召集人呂學樟出來酸溜溜的說:「臺灣本來就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但日本官方說法可能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臺灣不需因為外國人講一句話就沾沾自喜。」大潑冷水;再不然,就是如中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蔡錦隆一般自欺欺人又不知所云的表示:「麻生所指的國家,國名就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臺灣堅持自由民主價值是存在已久的事實,麻生只是說出事實而已!」便別無計可施。
若從時間點與因果關係來看,很顯然的,如果沒有臺灣在美國的壓力下仍然做出「終(廢)統」的大動作,讓國際上清楚的看到臺灣尋求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決心與努力的話;那麼,要期待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在國會中如此坦率而直言不諱的公開稱臺灣是一個國家,只怕是不可能的。正由於臺灣已經藉由「終(廢)統」表達了這樣的決心與努力,包括日本在內的各國才會在臺灣「自助而後人助」的情況下,協助臺灣爭取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正當權利。
事實上,由於日本在東亞的處境相較於美國而言,有更為直接的利害存在,因此,過去日本才會在1972年搶在美國之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其建交,不再繼續隨著蔣介石政權虛構的「中華民國才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謊言共舞,其主要的原因正是在此。更因為美國與日本有同盟關係,在東亞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此,在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與其建交後七年,美國也跟進就不讓人感到意外了。因此,日本的對臺以及對中政策的變化,事實上,可以視為美國對臺或對中政策變化的前兆。
現在,日本似乎也同樣基於其在東亞的現實利害,不再繼續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其虛構的臺灣主權論共舞,進而再一次的搶在美國之前承認臺灣的國家地位,與臺灣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若根據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也極可能會牽動美國對臺與對中政策跟著發生變化。因此,面對日本已然擺明即將改變其對臺政策的局面下,中國自然不可能會讓臺灣尋求國際地位正常化的路走得如此順遂。
是以,WHO日前根據「一個中國政策」,將臺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在WHO「H5N1禽流感全球及國家圖」上將臺灣列為禽流感疫區,雖然此事在臺灣強烈的抗議下,WHO的發言人總算是在3月10日下午公開澄清:「臺灣非禽流感疫區」,但仍對於臺灣要求WHO更正網頁上錯誤內容的地圖之要求置之不理。很顯然的,這起事件幕後的黑手絕對非中國莫屬!而其目的,自然是要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避免臺灣今年在日本與美國的公開支持下,成為WHA的觀察員,然後以國家的資格逐步的加入WHO等國際組織成為正式會員國,徹底鞏固了臺灣的國際地位。
就此而論,隨著臺灣「終(廢)統」的成為定局,以及此舉向國際社會所傳達臺灣爭取國家正常化的強烈意涵,勢必進一步牽動日本、美國以及中國與臺灣之間的關係發展,而這無異於是一場攸關臺灣國際地位正常化的外交戰爭,已經從WHO正式開打了!
南方快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