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始自何時,民間有一種傳說:頤和園裡有一座關押太監的「水牢」。「水牢」什麼樣兒?為什麼建在這美麗的御苑裡?帶著諸多疑問和好奇,幾次想去探個究竟,都因其位於西湖的湖心島上,四面環水,遊船進不去西湖,無法靠近湖心島而望島興嘆。上島的唯一辦法是等到湖水結冰時。
終於盼到了冰凍三尺的這一天,我迫不及待地繞過了半個昆明湖,來到西湖岸邊,找到離湖心島最近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沿著有腳印的冰面慢慢接近了小島(請讀者萬勿模仿。編者注)。
島與湖之間沒有清楚的界限,也沒有上島的路。橫七豎八的樹幹倒伏在水中與冰凍在一起。向島上望去,干樹枝縱橫交錯,看不到建築物。仔細看,啊,看到了隱藏在枝縫間的土灰色的牆。可是我與牆之間交叉橫亙著樹枝和傾倒的樹幹,鑽都鑽不過去,只好轉而向南尋找上島的路。
走了大約二十多米,居然已來到「水牢」的殘牆下。嗬!有兩層牆。內牆足有三四層樓高,面前的外牆也有兩人多高。怎麼進去呢?我仔細地打量,發現不遠處有一個亂石堆著的缺口,從缺口的石縫間翻過去,迎面就是高高的內牆。仰頭往上看,只見牆體高聳,直上直下,無門無窗。內外牆相距有六米之遙。牆上不見一磚一石,是土、石灰和灰色的顆粒狀的東西。走出一段路,發現高聳的內牆上有三處向內凹進去,且從上至下,像是挖了個槽。三處的間距是均布。外牆的頂部則出現了像長城那樣的鋸齒形,但尺寸要大得多。凹處堆著石塊。兩牆一直平行著呈弧形向前延伸,之間沒有任何東西使它們相通相連。
太奇怪了!沒有一個門,沒有一扇窗,連台階也沒有一處,想當初人是怎麼進出的?莫非都有飛檐走壁的功夫?繼續往前走,幾乎繞了一整圈,就在要斷定兩牆都是封閉的圓環時,在內牆的第四處向內凹進去的牆面上出現了一條縫。毫不誇張,就是一條縫,約有70厘米寬,僅容一人走過。進入縫裡,抬頭只見一線天。因縫開在十幾米高的內牆上,而且直上直下直通頂端,所以活脫脫一個我們在自然界中看到的「一線天」的翻版。又因內牆很厚,約有五米左右,所以窄縫在厚牆中形成一條狹長的夾道,直通牆內。內牆裡面是一個近乎圓桶狀的空間。
沒有任何建築物,只有分布得雜亂無章的樹木和雜草 此行雖未找到「水牢」中的水,卻已覺得陰氣森森,不寒而慄了。趕快走出「一線天」,在陽光照耀下發現了一條由人踏出的小路,從腳下彎彎曲曲、高高低低一直通向南邊的湖面。看來,這才是上島的「正路」。剛才只顧看牆找門了,沒有注意周邊的情況。小路穿外牆而過。此處的外牆已坍塌成一個大豁口,牆厚約四五米。走出豁口,腳下是青石板,細看像是牆基石,也呈弧形伸向兩側。現在可以肯定,這是一座圓形建築,有內外三層,第一層像是外圍牆,已不復存在,只剩我腳下踩的基石了,高度不好推測。僅剩的是二三層的下半截,其餘的一切則蕩然無存了。
在已不復存在的外圍牆的外側,沿遊人踩出的隱約小徑可以環島一週,到處是散落的條石,腳下不時呈現出一段段長石板,有的像門檻,有的底下有溝,可能曾有水流過。在正北方路邊的雜草亂石中發現了一塊石匾,上刻「蓬島煙霞」四個大字,字上方正中有一枚「乾隆御筆」的方形刻印。從石匾上的字分析,此遺址當時不應該是「水牢」。
其實這傳說中的「水牢」原是頤和園裡一座十分巍峨的建築,名曰:治鏡閣。而治鏡閣和其所在的小島更是頤和園造園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處重要景點。據史料記載,治鏡閣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毀於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火燒清漪園之時。
乾隆當政時曾多次南巡,飽覽了秀麗江南的名山大川、綺麗園林。故建頤和園時,乾隆意欲將江南著名園林的精華之處均再現於頤和園中,並曾親閱建園圖稿。所以,建成後的頤和園處處是美景,景景有典故。
治鏡閣地理位置的典故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在頤和園煙波浩渺的寬闊水域上點綴著三座小島,其寓意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美麗的東海上的瀛洲、蓬萊、方丈三座仙山。其一便是治鏡閣所在的小島,叫湖心島,島所在的湖叫西湖。島四面環水,平時無舟不可近島。在它的南面還有一片湖水,叫養水湖,湖上也有一島,島上的建築叫藻鑒堂,島以建築為名,這是其二。其三即是西堤以東的昆明湖上的南湖島。島上建有廣潤靈雨祠等,俗稱龍王廟,島以十七孔橋與岸相連。三島雖小,可是帶著仙氣的啊!
粗細高矮參差不齊,地面高低不平,但看不出大坑和有水的痕跡。再看牆,出了棱角,四角各有一向內凸出的直角牆垛,直上直下。此時可以想像出:內牆的外側被四等分,在每個分點處被向內削成直角形的槽,而內側也被四等分,在與外側相對應處向內凸成直角形牆垛,牆垛與內牆一體夯成,拔地而起。站在中心環顧四周,禁不住暗暗叫絕:真是個「牢」啊!只要守住這唯一的縫,這裡就將與世隔絕,除非長出翅膀,否則休想越過這堅固的高高厚厚的圍牆。
當年建成的治鏡閣拔地而起,高聳入雲,矗立在萬壽山和玉泉山之間,從園林造景的角度看,在視野範圍內起到了理想的障景作用。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治鏡閣都是頤和園中至關重要的一處景點。
治鏡閣的建築形式
根據史料記載分析,治鏡閣是一座典型的圓形城堡式建築。城外有水環城而過,亦可稱為護城河。城堡下方是圓的,內外雙層城牆,從現在遺存的殘牆看,當有四五米厚。內外城牆間以四座橋相連接。圓城中在四個方向上各開有一門,門上方均有題額。南為豳風圖畫,北為蓬島煙霞,東為秀引湖光,西為清含泉韻。其中復為重城,重城亦在四方各開一門,題額分別是:南華秋水、北苑青山、輝朗東瀛、爽凝西嶺。俗話說觸景生情,所以題額中所描繪的景色正是身臨此處時觀乎其景,發乎於內心,觸景生情之佳作矣。
以堅固的圓城為底座,其中央再起三層樓閣。這三層樓閣從空中俯視呈十字形。現在在圓城內側仍可看到牆體四角處向內凸出的直角形牆垛,圓牆和牆垛渾然一體。三層樓閣上各有一塊匾額。最上一層為治鏡閣,中層題為得滄州趣,下層題為仰觀俯察。這三個題額可不是觸景生情之作了,是想表達當權者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治國之道。治鏡閣乃明察政治之閣也。
治鏡閣到底有多高,我沒有查到。但從現存的斷牆遺蹟仍有三四層樓高推斷,用高可觸天,伸手摘星辰來形容恐不為過。總之,它巍峨高聳,與昆明湖北岸的佛香閣遙相呼應,是當年頗為惹眼的景觀。
治鏡閣的滄桑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清漪園。看到如此高大、堅固的建築,懷疑藏有軍隊,不敢近前,遂用重炮轟擊,使這座宏偉的水城一時化為殘牆斷垣。後來,慈禧重修頤和園時不但沒重修它,反而將其石木料拆作它用,又遭一劫。再後來,國運衰竭,無人管理,附近百姓也多有來此拆挖用以蓋房的。殘破至今,面目全非。
因其建築的獨特和雄偉,雖遭如此損毀,仍留有內外兩層十幾米高、四五米厚的圓形圍牆。近乎封閉的雙層圍牆像立在地上的兩個立體圓環。牆上無門、無窗,除有一條70多厘米寬、直上直下十幾米高的縫兒可出入外,別無他路。進入內牆,到處是雜草和雜亂無章的樹木,站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圓牆下,真令人毛骨悚然!若把那條縫一堵,裡面的人插翅難逃。任憑怎麼喊叫也不會有人聽見。若說是牢,一點不為過。這可能就是人們把它誤傳為「牢」的原因吧。
「蓬島煙霞」匾額的去向
2001年底的隆冬時節,我曾兩次登上湖心島探察治鏡閣遺址。那時,「蓬島煙霞」匾額就在島北邊圓牆外路邊的雜草叢裡。這塊匾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圓城北門上的那塊。我當時看到的匾幾乎是完好無損的。蓬島煙霞四個大字的上方正中有一枚「乾隆御筆」的方形刻印。
當年,為搞清治鏡閣的情況,我曾向頤和園管理處的那根正先生請教。其間,我告訴那先生:現在湖心島上還遺有一塊「蓬島煙霞」的石匾。那先生當即表示:要上報領導並保存起來。據此推測,這塊匾似已被頤和園管理處保存起來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