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北方第一山(圖)
發表:2007-06-24 21:34
恆山為五嶽之一,主體部分雄踞山西省的北部。相傳遠在4000年以前,舜帝北巡到渾源,見此山氣勢雄偉,若北天之門,遂封為「北嶽」,成為北方萬山之宗。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綿延五百餘里,有「恆山如行」之說。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海拔2017米。恆山被譽為 「入天北柱」、「絕塞名山」。古稱恆山有十八景。至明、清時,已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盛。現在尚存懸空寺、北嶽廟、飛石窟、會仙府、九天宮等多處。
恆山曾名常山、恆宗、玄岳、紫岳。漢、宋時,曾改名常山。唐、宋又名大茂山,神尖山。北嶽恆山很早就被載入史冊,歷史淵源很深。《尚書·禹貢》中說:「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周禮·職方氏》中又言:「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山海經》中稱恆山為「北嶽之山」。漢朝著名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北嶽,恆山也。」因為它位居北方,為萬物所伏,系恆常之所,故稱之為恆山。
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恆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嵯峨,登北嶽之高游」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恆岳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一灑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的讚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恆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金著名詩人元好問寫有《登恆山》: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 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一拂元都門。
道教視恆山為神仙所居,是道士修行的理想地區,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五洞天,名總玄洞天。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三十六小洞天》曰:「第五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里,號曰總玄洞天。在恆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
唐朝道士張果,也就大家所熟悉的張果老,曾隱於恆山修煉。《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云:「張果者,不知何許人也。則天時,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時人傳其有長年秘術,自雲年數百歲矣。嘗著《陰符經玄解》,盡其玄理。則天遣使召之,果佯死不赴。後人復見之,往來恆州山中。開元二十一年(733),恆州刺史韋濟以狀奏聞,又遣中書舍人徐嶠赍璽書以邀迎之,果乃隨嶠至東都。……後懇辭歸山,……(賜)銀青光祿大夫,號曰通玄先生。……乃入恆山,不知所之。」
現在,在果老嶺,還可以看到那一行行三寸深的小圓石坑。傳說八仙之一張果老在恆山煉丹修道,他騎驢上山下山印下了這些印記,所以後人稱之為「果老仙跡」。上山的人們喜歡踩著這些石窩走,據說這樣可以「沾上一些仙氣」。
除了果老嶺,還有許多自然景觀中的奇蹟。比如苦甜井在恆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竭,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是恆山廟中最為宏偉的一座。它位於恆山主峰天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恆岳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斗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大殿不僅有壯觀的外表,殿內東西兩牆均繪滿藝術價值很高的巨幅壁畫,長18米、高8米。傳說為唐吳道子手筆。壁畫內容東壁為「雲行雨施」,眾天神興師動眾,施雲布雨,普降甘霖的具體情節。其中的蒼莽巨龍,體態蜿蜒,騰雲駕霧,幾欲離牆而去。西壁內容為「萬國咸寧」。畫的是眾天神為民降福彌禍後得勝回宮的場面。
說到恆山,不能不說的是懸空寺。懸空寺是恆山最主要的景觀之一。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多年,奇蹟般地歷經滄桑而主體結構沒有發生變化。整座寺廟構思奇巧無比,在絕壁上建廟的構想非常人所能為之。結構曲廊慢回,高低錯落,該實的實該虛的虛,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橫木為根、立木相輔也是其特有的建築風格。有趣的是在三祖殿內,供奉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也許這是一種象徵,佛代表的是「善」,道代表的「真」,而儒家的「忍」哲學又是普遍被世人所接受的。如果說三教同修,那純屬亂來,因為修煉講究不二法門。從道教七真之一的孫不二的起名來看,可見他們對不二法門的重視。這座「懸廟」有許多未解之迷,有待人們去探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