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家庭教育數方

作者:陸南整理 發表:2007-06-26 00:0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啟蒙,它對一個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有深遠影響。然縱觀當今中國人的家教現狀,卻 存在一些偏向,比如:1、重知識學習輕做人的道德培養;2、重呵護輕自立;3、重物質輕精神;4、重言教輕示範;5、重管制輕正面引導。家庭教育這個相當 重要的人生教育,許多家長並不理解其重要性,行動上也沒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很多人還會不假思索地說:「從古以來,父母管教孩子,哪還講甚麼責任、原則?自 己的孩子,愛怎麼管就怎麼管。」


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


  一、古人以教育子女為人生之要職
古代的家庭,既是一個生活單位,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和教育單位。古人十分重視齊家和治國的關係。


《禮 記.大學》中寫道:「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說,古人認為「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因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充分說明瞭個人,家庭和國家的關係,治國應從治家始,治家應從教子始。從 「齊家治國」這個目的出發,古人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國之根本」,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


  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重要責任,養子必 教,養子不教不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危害國家。宋代程頤說:「人生之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明代方孝孺也說:「愛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 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古人的這種看法,在當今社會也是頗具現實意義的。


  二、古代家教注重立志教育
   「人不立志,非人也。」古人教育子女非常注重樹立遠大志向,做一個正直的人。顏子推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 人。」古人不僅認為立志重要,而且還提出立甚麼樣的「志」最好。明代楊繼盛說:「人須要立志……你發憤立志要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故我要你第一先立起志氣來。」可見古人並不都看重做官,而是強調要明理,要先做一個正直的君子。


  這種「立志」與「做人」聯繫起來的看 法,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經常聽到父母對孩子說要如何如何,將來就可成為甚麼「家」、甚麼「長」或甚麼「師」。社會固然需要各種「家」、各種 「師」或各種」長」,可要建成一個祥和、安定的社會,更需要胸懷大志、正直明理的人。中國古代有很多輝煌時代,潛心研究就會發現,這與當時古人懂得人生價 值和道德教育,重視「先做人才能做事」,是直接關聯的。


  三、古人教子注重儉樸、廉潔教育
  以勤儉為本, 愛惜一布一飯,這是人生道德啟蒙教育的一部分。中國古代的家教也崇尚勤勞儉樸,認為「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從簡樸走入奢侈容易,從 奢侈回到簡樸則很難]。歷史上,很多古人留下過家訓。他們並非窮得揭不開鍋才大談簡樸,而是清楚地知道很多事「成於儉約、敗於奢靡」,把簡樸當作人生中一 種美德。


這些道理既不深奧,更不新鮮,可如今許多父母似乎知之甚少。現在有的人掛在嘴邊的話是:「就這麼個孩子,錢不花在他身上給誰花?」 那些自己含辛茹苦、並沒有太多錢的父母也這樣認為:「我們小時候夠苦了,讓我們的孩子再浪費些也不算過份。」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指導他們的家教實踐,有不 少家庭的教育失敗了。這樣也就會有十幾歲的小學生發脾氣撕百元人民幣以示威;高等學府的「驕子」多買幾兩米飯用作洗碗的「抹布」。而受過教育的古人都是懂 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另外,現在有不少人丟失了儉樸的傳統美德,把讓孩子常常得到享樂的體驗當作一種「重要責任」。其實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以後,往往心理素質、承受能力、意志力都會比較差,人生的苦頭在後面。


古 代家教不僅崇尚勤儉,而且還注重正直廉潔的教育,講求「清白傳家」。《漢書.疏廣傳》記載,疏廣告老還鄉時,帶回不少皇帝和太子賜贈的黃金。他用這筆錢每 日宴請鄉里親友,當錢快花完時,疏廣的子孫便私下託人勸疏廣留點錢為子孫置些田產。疏廣聽了說,我不是不考慮子孫後代,我想他們如果能夠辛勤耕作,家中原 有的田產是可以維持一般人的生活水平的,現在如果再多給他們錢財,豈不是教他們怠惰嗎?


在「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則徐的詞旁有一副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甚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甚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真正為子孫的長遠利益著想,就應該喻之以義,遣之以義,而不遺之以利。


  四、古人教子反對溺愛
   古人教子講究「慈愛」,反對溺愛。這點尤有現實意義。韓非子曾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司馬光亦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 教也。」他們認為父母之愛需理智而有分寸,才會起到正面的作用。「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則會使孩子養成任性、驕狂的習性,甚至走上歧途,所以古人云:愛 不可溺。


「慈母敗子」是古人以自己的教訓得出的道理。這個道理仍如警鐘,提醒為人父母者不可溺愛子女,而要注重做人的道德倫理教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