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中的重器:青銅器

發表:2010-05-17 21:2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司母戊大方鼎

青銅器——通常指收藏品中的重器,屬國家一級一類保護文物。青銅器是以純銅和錫鑄造而成,常見的有禮器、兵器、食器(包括樂器)以及工具(主要是容器)等。

最早的青銅器應從夏王朝開始。據載,夏禹王用九洲之銅造九鼎。青銅器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楚莊王「問鼎中原」便是佐證。夏被商滅亡,鼎遷於商。周克商,又將九鼎遷至洛邑(今天的河南)。

最常見的是鼎和爵,品種繁多,尤其商代中後期更為盛行,製作亦更加精美,且多見大型器件(如大方鼎等)。戰國以降青銅器趨向衰退,嚴格講,三國以後只能視作銅器 (如錢幣,佛像等)。

從史料歸結出偽器的基本情況如下:

一是全器皆偽。如上海博物館所藏西周晚期 「師兌簋」,按原器翻鑄,尺寸與原器相似,但比原器重260克。因此有經驗者用手一掂量,即可感知。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子幅觶」,整器由鳳鳥紋等紋鏤刻而成,但紋線死板,紋飾呆滯,同時器表是用漆皮做的底。因此,細心審視,也可以看出破綻。

二是器物的一部分為偽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觶」,器身為真器,但作偽者在其口部加上了一個流,並在腹上部又加上了一個飾物,成為一件古代無此形制的觶,不倫不類。

三是拼湊真器殘片做成偽器。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商代卣」,器身與梁的紋飾風格不同。仔細看,梁環有焊接痕跡,表明梁與器身原不屬一器。雖其均用商代青銅器殘件做成,但整個卣應為偽器,因為卣無此形狀提梁。

四是器真銘偽。這又包括兩種情況:其一,銘文全偽。銘文或用刀具斬刻而成,或用化學藥品腐蝕而成。內容或仿某一真器銘,或拼湊,或隨意杜撰。由於戈、劍的平面部位易於偽刻,所以在戈、劍上偽刻銘文較為多見。其二,在真銘外,加刻偽銘。

五是器真而花紋偽。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紋少的器物上偽刻花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製造的「父已壺」,原為戰國素面壺,作偽者在其身上偽刻了商代的獸面紋。又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戰國幾何紋壺」,作偽者在花紋中偽嵌了金銀絲片。
 



来源:江南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