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一味發展 德國尋找幸福指數新指標(圖)

發表:2011-08-31 15:5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長久以來,世界各國都將GDP視為衡量各國經濟成長和經濟成就的核心指標。然而在德國有越來越多人對用GDP作為指標的觀念感到懷疑。圖為德國民眾在慕尼 黑享受日光浴。圖片來源:達志影像/路透社。

長久以來,世界各國都將GDP視為衡量各國經濟成長和經濟成就的核心指標。然而根據德國《科隆大教堂廣播電臺》(domradio.de)30日的報導,晚近有越來越多人對用GDP作為指標的觀念感到懷疑,並質疑經濟成長是否就等於福祉,等於生活品質提升?

畢竟,GDP並不會告訴我們到底經濟是如何成長的,這樣的成長對於環境和社會究竟會造成何種衝擊。經濟成就和社會的福祉是兩回事。德國聯邦眾議院的1個調查委員會將研擬1套新的指數,來衡量社會福祉。曾經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史迪格裡茲(Joseph Stiglitz)曾舉例說明GDP的荒謬性:在1條高速公路上發生大塞車,每臺車都動彈不得,人們感到憤怒、沮喪、浪費時間,但GDP卻提升了,因為塞車會消耗更多的汽油。

社會民主黨籍的柯爾貝(Daniela Kolbe)等34名德國聯邦眾議員組成一個調查委員會,探討「成長、福祉、生活品質,通往永續經濟以及社會市場經濟的進步之道。」身為該委員會主席的柯爾貝指出,他們期待在2013年提出1項可以用來衡量社會進步的新指標,以工作品質、資源消費、財富分配、教育機會、健康與生活期待等新的指標來補充 GDP的不足。

海德堡新教研究所(Forschungsstätte der Evangelischen Studiengemeinschaft in Heidelberg)的經濟學家迪芬巴哈(Hans Diefenbacher)指出,經濟成長不必然自動等同於生活品質的實際改善。他和柏林自由大學的齊祥克(Roland Zieschank)在2008年曾經推敲出1套「國民幸福指數」(Nationalen Wohlfahrtsindex, NWI),涵蓋GDP所忽略的志工服務、環境惡化、資源消耗、所得分配、教育及健康支出等。他們赫然發現,1997年到2007年德國的GDP成長 7.4%,但同時期國民幸福指數的成長,卻只有3.2%。

迪芬巴哈認為,用另一套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除了量化的數據,對經濟動態的質化瞭解也應更受重視,如此才能得到永續發展的新觀念。

柯爾貝眾議員指出,德國聯邦眾議院的各個專家委員會已經認同,不應該再不計任何代價也要追求發展。國會正在探討,除了GDP以外,還有什麼可能的替代指數。德國的政策要問的是。經濟活動的型態是否可以持續下去,並且找出必須改變之處。



来源:德國之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