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昨日發布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稅收總收入近9萬億,同比增長22.6%,稅收佔GDP比重超過19%。其中企業所得稅收入佔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8.7%。對此,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劍文建議,目前的稅收收入規模相對較高,要達到民富國強的目標就應該藏富於民,應適當進行結構性減稅。
實際上,「減稅」早在2008年中央經濟會就提出了,而且幾年來,從增值稅試點,出口退稅適時調整;到降低消費稅,再到多次提高個稅起征點,結構性減稅政策接連出臺,似成系列。
然而,從數字來看,四年來國家總稅收一直在逐年遞增,並且每年以兩位數的迅猛增長。
這也符合民眾感受。如今,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沒有感覺稅負減輕,稅款變少。相反,稅收越減越多,似乎已成為普羅大眾難以打開的心結。
既然結構性減稅在連年實施,稅收為何還越減越多呢?
原因之一,是稅收制度在設計時就植入了「增收」的因子。1994年稅制變革時,為舒緩當時財政困境,當時實際徵收率僅為50%,這意味著,倘若國家層面要實現5000億元的收入目標,在只有50%稅收實際徵收率的條件下,需要事先搭建一個可徵收一萬億元的稅制大盤子。顯然,現行稅制自出生起,就預留下巨大的稅收增長空間,為以後連年超收埋下了伏筆。
二是,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一些征免條款也逐漸復活。房產稅、土地增值稅、二手房交易營業稅和個稅以及大小非減持徵收個稅,這些長期處於休眠狀態的稅種,一個個都被激活了。比如深受輿論和公眾關注的房產稅,儘管試點初的各種爭議已過,但未來擴圍仍是焦點。
另外,國民經濟結構過分依賴於製造業,稅制架構中以間接稅為主,這些因素也是稅收逐年增長的推手。
那麼,如何解開稅收越減越多的「密碼」呢?一是要控制總體稅負規模,通過立法的方式,硬性規定為GDP的一個比例;二是更要控制稅收增長速度,與GDP同步,以實現政府與企業、個人之間稅收利益的合理分配。並且,應清理企業的各種不合理收費,鼓勵企業創新,提高工薪階層工資水平,完善社會保障水平,合理配置資源,從而增加企業經濟活力,提升國民消費能力,最終實現提升民眾福祉。
来源:中國經濟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