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就是中國古典舞,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舞蹈,有其發展演變過程,從歌舞到戲曲,再提煉出舞蹈,然後舞蹈再吸收不同藝術的東西,豐富了自己,使中國舞在當今成為非常主要的舞蹈派別。
開端於五帝
追溯中國舞的起源,最早的記載的是在五帝時期,那時是中華文明初始,是半神文化的開端,也是鼎盛期間流傳下來的文化,對人們的生活和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至今仍受益無窮。黃帝發明的「黃曆」記日法一直沿用至今,倉頡造字等等傳說至今為人傳頌接納,而舞蹈更是應時而生的不可缺少的一項。
史書中記載,五帝和商周時期有所謂「六代之樂」,即黃帝時期的《雲門大卷》、堯帝時期的《大咸》、舜帝時期的《九韶》、禹帝時期的《大夏》、商湯時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時期的《大武》,主要用來教化貴族子弟,具史詩性的樂舞形式。
源於敬天頌神
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樂舞的起源傳說,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如下幾則。
古帝顓頊在登帝位時,聽到四面八方熙熙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令飛龍仿效風聲創作了「樂」,又令一人率先做樂工,造出樂舞。顓頊把這個樂舞叫做《承雲》,用來祭祀天帝。
古帝嚳令樂官咸黑創作歌曲《九招》、《六列》、《六英》,又令垂創製了鼙、鼓、鐘、磬、笙、管、篪等樂器,吹打起來十分動聽,鳳鳥錦雉隨著樂聲跳起舞來。帝嚳很高興,就用來歌頌上天的功德。
堯立為帝的時候,命質創作樂舞,質模仿山林溪谷的天籟音響製作了樂歌。重擊輕打石刀石斧,模仿天之玉磬的聲音,於是百獸都跳起舞來了。
從僅吁的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初的樂舞本是「天籟之音」,人們只是通過「樂工」(當時的樂工也皆是神人)取錄而已。這些樂舞用於敬天地、頌賢德、教化人的道德。這就是中國舞蹈的精髓。
其後經千百年而流傳不衰的《霓裳羽衣舞》、《秦王破陣樂舞》等等樂舞,皆是敬天、頌神、歌唱賢德,體現的是中國傳統的文化的根本--「信仰為本,道德為尊」,這也是應承中華神傳文化的經典。
盛行於漢唐
舞蹈是動態的,歷代傳統文化中,都沒有完整留下整個運動過程,只留下些文字、壁畫、繪畫,或是在出土文物陶瓷品上繪製的關於舞蹈的形象和場面。但實際上,舞蹈在民間或宮廷一直都吁在,盛行於在漢唐時代。傳說中漢朝趙飛燕能作掌上舞,而唐朝楊玉環,在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如此的描述:「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到了宋、元朝,因戰爭比較多,舞蹈就逐漸不盛行了,而興起了戲劇,如雜劇和元曲。雖然那時歌舞不太盛行,但卻被吸收到戲曲當中;明清也是這個情況。
在七十年代,一些藝術家到莫高窟參觀以後,根據壁畫上的舞姿、動律和佛的造像,編排成舞蹈,也叫敦煌舞。其中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女子獨舞《敦煌彩塑》、和七十年代出來的舞劇《絲路花雨》。後來有人根據秦兵馬俑編出「秦俑魂」,還創作了「仿唐樂舞」。這些都是舞蹈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對歷史及一些文字或繪畫資料進行研究後,創編出的舞蹈、舞劇,這些也是古典舞的一部分。
重身韻身法
紐約首屆「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評委曹逸女士接受採訪時,談到中國舞的特色。她說,古典舞的動作就是「擰、傾、圓、曲」,以圓來說,又和其它舞不同,例如其它舞只有平圓,古典舞還有立圓,翻身是立體的圓,而不是平面的圓,還有阿拉伯8字的圓。這些是中國古典舞的特點。
中國舞和其他許多舞蹈的產生是一樣的,人們高興了手舞足蹈,根據不同的生活背景產生不同的舞蹈。例如西方最經典的芭蕾舞;而中國除了古典舞外,還有不同的民族民間舞。
中國古典舞吸取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特別注重身韻身法,身韻就是人的神情和心意要表達的東西;而西方的芭蕾舞,就那幾個標準動作,到位就行。古典舞不同,它有一個特質,有不同場景的表達,內涵深。身法指外形動作及韻律、身韻。
中國舞講究手、眼、身法、步,還講究形、神、勁、律;這些就構成了中國舞的重要表現手段,作為身韻的基本要素。形指外在動作,包括姿態、動作以及連接,連接動作實際上是韻味非常充分表現的東西,一個動作到另一個動作的中間過程,就是最具古典舞的韻味特點的部分。神就是起主導作用,要表現悲或喜、怒或樂,表現人物特徵、情節故事。通過這些,可以感受中國文化深刻的內涵。
来源:神州智慧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