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星巴克中杯美式咖啡,在美國僅約合人民幣12元,國內要賣21元,相當於貴了75%。內外價差顯著的不只是星巴克,還有汽車品牌、化妝品品牌、服裝品牌等。業內人士分析,這種價格差異其實是國外商家的一種市場策略: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很多人「不差錢」。
又是星巴克,這回是價差問題。簡單說,就是土鱉品牌越洋之後陡然有了「貴族血統」,身價驟漲——那價格定得就差加上一句「人傻錢多速來」了。這消息估計要讓整天以泡星巴克為榮的小資們黯然神傷,多花了錢不說,氤氳在咖啡之上的「國際優越感」灰飛煙滅,多少有些「傷不起」。
今日罵星巴克的,自然意氣風發。因為就在不久前,耐克有過挨罰的先例——同一款耐克籃球鞋,在國外銷售時為雙氣墊,售價約800元人民幣,到了中國消費者手裡就「縮水」成了單氣墊,價格也飆升至1299元。耐克公司因為搞「雙重標準」區分對待中國和國外消費者,而招致一張高達487萬元的罰單。據說,這是中國工商部門針對企業「雙重標準」開出的首張罰單。事情聽起來大快人心,但值得注意的是:雙重標準不等於雙重價格。
入世這麼多年,一個最基本的市場規則還是知曉的:同一商品,在絕對的自由貿易尚未到來的時候,內外有別的價格是常態。換句話說,一杯星巴克,美國和中國一個價,才怪!道理很簡單,就算人家的運輸等成本不算錢,自己插翅飛過來,只要合法銷售,起碼在海關要加一道稅吧。在你不明白關稅加成的情況下,埋怨星巴克貴的離譜——請問,你的「譜」在哪裡?
市場的問題,不是靠口水就能解決的。星巴克的利潤,當然是商家的秘密,但要讓類似的洋貨平價起來,起碼離不開以下幾個要素:一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如果國內的咖啡文化也能與咖啡一起曼妙販賣,星巴克就不會如此在中國「獨孤求敗」;二是關稅等成本的遞減,譬如中國進口汽車需要繳納的稅收主要有關稅、消費稅、增值稅,這些稅種的比率都不小,要想在國外那樣買到價廉物美的「洋大牌」,眼下起碼沒有多大的可能性;三是理性的消費市場與充足的信息供給,但這不能只怪消費者,如果整體的消費環境是「步步驚心」的,就算洋品牌惡意高價,人們也還是趨之若鶩,你在法律上也無可責罰。正如專家所言,市場競爭更充分、中外人員交往更頻繁、信息透明度更高的狀況下,國際品牌的價格體系也會隨之調整,一些不客觀的歧視行為會才不得不逐漸消弭。
當然,一個品牌的價值,越來越賦予更多的要素,文化、歷史、傳統、時尚,甚至政治與宗教等。既然不是生活必需品,既然消費彈性客觀存在,高就高吧,自由交易就是周瑜打黃蓋而已。作為理性的市場主體,誰會因星巴克區別定價而受傷呢——只要它守法而無涉經濟安全。溢價幾何,還是讓市場去操心吧。
来源:網易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