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五月初五,乃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等等。
端午節的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幾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等等。但大多趨向於紀念屈原說法。但不管哪一種由來都有著忠孝、愛國的內涵,反映了人們對仁人志士、道德高尚的人的愛戴和緬懷。
過端午節,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其內容主要有:挂鍾馗像,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在大門挂紙疊的葫蘆,貼公雞啄五毒的窗花,佩香囊。還有賽龍舟,比武,擊球,蕩鞦韆等娛樂活動。
粽子是端午節的標誌性食品。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此外還有,飲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還有採茶、制涼茶等。
在南方福建、臺灣一代還有端午節「午時水」的傳說。傳說當年鄭成功佔領臺灣,端午節時,部隊剛好行到大甲鎮的鐵砧山,卻苦於找不到水源。於是鄭成功在中午午時時分,將配劍插入地下,拔劍後湧出陣陣的山泉,於是以「劍井」命名。又加上自古鐵砧山就盛產各種仙草靈藥,在傳說的渲染下,「午時水」就變得更加神奇了,每年端午節午時就有數千的民眾前往劍井取水。
裝午時水的容器以瓷、瓦或玻璃材質為佳,取回後置於陰涼處,經歷數年依然清澈甘美。古書上亦有「五月五日午時取井沐浴一年疫氣不侵」的記載。所以民間普遍相信午時水有消暑解毒、去時疫等功效,既可內服也可外用。
溫州民間流行著一首《重五謠》,概述了端午節的習俗:
吃爻雄黃酒,毒蛇遠遠遊。
重五草頭湯,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麥麥,字眼學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個生員卵。
重五吃大蒜,讀書做高官。
端午節詩歌欣賞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為端午節留下了大量詩篇,抒發情感,緬懷先賢。現抄錄幾首,以餐讀者。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乙卯重五詩
[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午日觀競渡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