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創業:是靠譜還是會讓你傾家蕩產?(圖)

作者:平方M 發表:2016-04-09 08: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6年04月09日訊】約57年前的上世紀60年代中葉,在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大躍進」運動,對70後、80後或90後來說,一定是非常陌生的。不過,回顧一下當年的口號,既可開眼界,更能受教育。例如:「無煤也煉焦,無焦也煉鐵」; 「兩年內建成一個像樣的共產主義」;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 「螞蟻啃骨頭,茶壺煮大牛,沒有機器也造火車頭」。

現在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大躍進都被廣泛地視為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浮誇風」作為「大躍進運動」的癥結之一,首先在當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就是大量農民的餓死。另一方面其影響甚遠,大躍進之後的幾十年甚至直至現在,在中國社會主要體現在政界,為了追求政績,不少黨政領導,仍舊使用虛報數據,如財政收入、GDP總量、國民收入,甚至計畫生育玩數字遊戲。

時過境遷,今天有太多人希望通過「創業」去改變他們的命運。創業的狂潮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凶猛。現在聊創業的人群已經不止在中關村了,也不止在咖啡館了,他們已經深入到了蘭州拉麵館和沙縣小吃店!世界企業家集團首席執行官丁海森說,當創業成為"全民運動", 就是新型的"大躍進"。被創業所蠱惑者眾多,最深受其害的當數大學生群體。全民癲狂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危險。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如果「大眾創業」不能夠帶來「萬眾創新」,那麼杯光酒影、觥斛交錯的熱鬧過後,或許不過是一場浮華。

繼上月阿里巴巴被爆因「人才戰略調整」縮減2015年校招名額後,身為BAT一大巨頭的百度20日證實已暫停社會招聘,一時引發業內「寒冬論」的爭議。如今,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有些學校和當地政府部門乾脆聰明的用「創業」來消解一部分壓力。年輕人有激情,有時間可供折騰,是最好的被「創業」所消費的對象。而那些學校或地方政府,也樂於做做樣子,保留學籍呀,提供辦公場地呀,或是弄一些所謂的鼓勵政策,但那些真的會讓學生創業者得到實惠嗎? 更多是既得利益者們在背後偷笑。

除了大學生群體,還有另外一個群體。他們熱衷於成功學,對網際網路富豪們的經歷如數家珍;他們依然看電視,而且是《贏在中國》、《非你莫屬》的忠實觀眾;他們偶然爭取到一次演講,喜歡通過充滿自信的嗓門問候觀眾;他們逢人滔滔不絕講述他的商業計畫,他們除了創業夢之外幾乎一無所有。8年前的CCTV「贏在中國」節目,獲得了神奇收視率,這折射出社會心態和社會需求--當下中國人對個人創業的極大熱情、對於創業精神的追隨。然而,即使千挑萬選的前10名項目和團隊,最後也全部失敗而告終。

「95%以上的創業都會失敗,這是一個真實的情況和殘酷的競賽」。世界企業家集團首席執行官丁海森說,現在是錢多人傻,一個最容易失敗的年代。這種環境下,投資人、創業者變成了一種集體的行動,創業最需要的踏實、堅持和忍讓變得越來越淡漠。這個年代,偶像的崩潰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即使是年輕人很崇拜的一個英雄小米的雷軍,也鬥不過華為了。

低成本創業做電商?那更不靠譜了。在阿里巴巴舉辦的培訓班上獲悉,目前淘寶集市店有600多萬個賣家,真正賺錢的不足30萬個,僅佔5%。該培訓班的宣傳材料上坦言:你可能聽到了太多有關淘寶與天貓的神話,告訴你做淘寶與天貓有著多少機會與財富。可是,他們並沒有告訴你,還有很多人死在了做淘寶與天貓的路上。目前國內在淘寶做化妝品B2B、B2C業務的商家已達28萬家,27萬家化妝品網店都成了「炮灰」。網購商家吸引顧客,要比化妝品實體店七折的最大折扣更低,導致產品質量魚龍混雜。

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一個時代,叫「全民皆商」。然而,當創業成了時尚,成了運動,放高利貸的改叫P2P,乞討改叫眾籌,統計改叫大數據分析,忽悠改叫網際網路思維,做耳機的叫穿戴設備,看場子收保護費的叫平臺戰略,攪局的叫顛覆性創新,借錢給靠譜的朋友叫天使投資,給不靠譜的投資叫風險投資。運動,無論是政治的還是經濟的,都會導致災難性後果。丁海森說,創業和科學研究一樣,一定是一個社會中少數人的事,而且它應該只適合於少數人。全民創業活動中體現出的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特徵是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無法迴避的三個問題。


全民創業熱潮背後暗藏著多少危險?(網路圖片)

全民創業熱潮背後暗藏著三大危險

創業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也正該是冷靜思考創業本質的時候。

當我們在高歌猛進之時,也恰恰是最容易忽視風險、最容易麻痺大意的時候。長江商學院的這篇文章,站在冷靜而理性的角度,闡述了全民創業無法迴避的三大問題,如同「盛世危言」警醒創業者: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讓「彎道超車」的創業商機俯拾即是。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創業園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資本市場上,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創業板和新三板更是將創業前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毫無疑問,今天我們已經開啟了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去年上半年,僅中關村新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就已經超過9000家,平均每天誕生49家。這個數字比2013年的6000家高出了1.5倍。用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話來說,現在有各種各樣的VC(Venture Capital,縮寫為VC,即風險投資)在百度大樓旁邊的咖啡館里長期駐紮,天天和百度的員工談,想把他們忽悠出去創業。

然而,全民癲狂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危險。在這場創業者的饕餮盛宴漸入高潮之際,其實也正應該是賓客們坐下來思考創業的本質的時候。如果「大眾創業」不能夠帶來「萬眾創新」,那麼杯光酒影、觥斛交錯的熱鬧過後,或許不過是一場浮華。

全民創業活動中體現出的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特徵是今天的許多創業公司無法迴避的三個問題。

大眾化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將企業家精神定義為五層含義:第一,首創精神;第二,成功欲;第三,甘冒風險、以苦為樂;第四,精明理智;第五,事業心。可以說,「企業家」具有豐富的內涵,對各方面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在美國,每年大約只有4-6%的新生創業家。即使是在這個被認為富有創業精神的國度,企業家作為一種職業,也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今天在中國掀起的全民創業浪潮,正在將這項原本專屬於精英的活動全面大眾化。然而,企業家精神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是一種大眾屬性。激增的創業活動背後如果沒有相應水平的企業家精神作為支撐,就可能是隨時會幻滅的海市蜃樓。

全球觀察創業組織(GEM)每年都會對各國的創業活動進行監測和調查。根據GEM公布的報告,近年來中國的創業活動覆蓋率連年攀升。2012年,中國18-64歲的人群在新創企業中工作的比例約為13%。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14%,在2014年則達到了15.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群中識別出商業機會的比例並沒有提升,對自身能力抱有信心的比例卻從2012年的38%下降到2014年的33%,有了明顯的下滑。

創業是企業家在識別商業機會的基礎上,用實際能力將其轉化為商業價值的過程。但是失去了「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這兩個創新活動中最核心的要素作為支持,我們更願意相信近兩年來的創業熱是出於對資本的追逐和潮流的跟風。

另外,創業作為一種成功率極低的高風險活動,本身也不具備大眾化的屬性。根據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的全國內資企業生存時間分析報告,近五成的企業年齡在5年以下,企業成立後第三年死亡率達到最高,達到9.5%。

更近的數據也傳遞了相似的信息。第三方網站IT橘子通過公開數據的統計發現:創業項目能夠得到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投資的比例分別是49.8、50.6、13.4、4.8、1。也就是說,可以進入A輪的50個項目最終只有4.8個能進入C輪,1個能夠進入D輪。鑒於很多早期項目在獲得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後,出於保密的需要而絕大部分都選擇不對外公開,以及很多早期項目都是由創始團隊自己掏錢啟動的,這部分「隱性天使」並不在媒體的統計範圍內,因此從天使輪到C輪/D輪投資的淘汰率還應該遠遠更高。

甘於冒險是企業家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條,但絕不是普羅大眾所具有的特質。創業活動的特點幾乎決定了今天的全民創業會變成明天的全民失業。

今天,這麼多人之所以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創業大潮,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活躍的資本和扶持政策在短期內大大降低了創業失敗的成本和風險,為創業者們建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溫室。於是,原本不想創業、不適合創業的人也紛紛加入創業軍團,享受這最好時代的美宴。

但是,一切脫離本質的因素都是難以持久的。熱錢終究會散去、風口也有轉移之時。當溫室裡的花朵不得不面對自然的嚴酷時,今天過度創業的繁榮景象恐怕就免不了被打回原形了。

同質化

第二個問題是創業內容的同質化。中國的創業者們從來就不缺乏敏銳的嗅覺,對於「熱點」和「風口」的把握並不遜於任何人。在某些領域,隨著創業者蜂擁而上,就陷入了「一熱就進,一進就死」的怪圈。

Groupon成功之後,國內的團購網站一度多達近6000家。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千團大戰」後,存活率僅為3.5%。業內翹楚美團等也只是在2013年底才實現微利。可穿戴概念火了之後,全國有上百家公司在做手環,直到小米進入了該領域,其他品牌幾乎都消聲匱跡了。

在熱門領域裡,產品或服務的供給要遠遠大於需求。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4年P2P網路借貸數據報告》,截至去年年底,P2P平臺有1761家。而2014年全國P2P網貸日均參與人數為7.65萬人。也就是說,攤到每個平台上的參與者僅為43.44個,比一些規模較大的創業團隊人數還要少。

而艾瑞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國內手機應用超過400萬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均每個手機上安裝的App數量僅為35個。這也就不難理解在400萬個App中,殭屍應用佔到了八成之多。

其實,在新技術發展的初期,大批創業企業湧入一些熱點領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美國汽車工業在開始之初有2000多家汽車企業。在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2000年,僅在矽谷就聚集了超過132萬就業人群。但是,比起「所有人做同樣的事情」,更危險的是「所有人用相同的方式做事情」。紅海裡催生不出令人激動的創新,反而充斥著同質的競爭。

以手遊行業為例,第三方網站遊戲葡萄整理了大量創業團隊的產品後發現:這些產品中「和某產品很像」的佔33.8%,「借鑒了國內遊戲」的佔22.1%,「借鑒了國外遊戲」的佔15.8%,而真正有原創性的遊戲不到三成。

無論在哪一個行業,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必然導致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競爭如果不是以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為基礎,就很容易走進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從國內曾經的MP3亂戰,到衰落的光伏產業,再到如今依然在價格戰死胡同裡苦苦掙扎的山寨手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在這些同質化程度高的行業中,難以產生贏家。

其實,即使是在同一個領域裡,企業也可以佔據價值鏈上的不同位置,或定位於不同的細分市場。矽谷的創投教父彼得•蒂爾曾說: 網際網路的核心是壟斷而非競爭,創業公司應該去找到一個細分市場並壟斷之(Pick a small market and dominate it.–Peter Thiel)。與其在淺灘中與同質的競爭對手廝殺、兩敗俱傷,不如深耕一處細分市場,與異質的夥伴一起形成共生、互生的良性生態圈。這需要整個創業者群體的智慧和默契。

空心化

創業也好,創新也罷,理想的結果是成就一批偉大的企業。但是今天大眾創業的結果,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職業經理人的缺乏。

國內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另立門戶、加入創業的大潮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坊間流傳著一張網際網路創業圈派系的名單:據不完全統計,來自阿里、騰訊、百度等11個網際網路大公司輸出了400多位創業者,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大。這些創業者離職前在公司中擔任中高層要職,是職業經理人中的中堅力量。

窺一斑而知全豹,網際網路公司的巨頭尚且如此,新創企業要留住優秀職業經理人的難度更是可想而知。

企業內的人員流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一定比例的高管離職也並不奇怪。在國外,就有網際網路企業(如Facebook、Google)員工功成名就後離職創業的慣例。但是,創業活動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集中、大規模地侵浸到各個階段企業的各個層級的員工群體中,激起他們心中暗藏的衝動。企鵝智庫近期的一項調查發現:在職者中,51.9%的市場人員、51.4%的管理者、48%的技術人員、46.8%的高管和41.1%的文職人員都有創業的想法。對創業的蠢蠢欲動並非個案,而是幾乎覆蓋了各個層級和所有職能。

當一個企業中將近一半的員工(包括高管)都想出走創業,意味著什麼?Facebook如果在中國,其前100名高管可能早就離開,變成了100個Facebook。Facebook也就走不到上市的時候,更不會成為現在這樣的偉大企業。

創立企業不易,成就企業更難。要把企業發展壯大,光靠運氣、關係和企業家個人的膽識遠遠不夠,還要依賴優秀職業經理人的作用。中國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匱乏是業界的共識,這當中的原因很複雜。而「人人都想當老闆」是其中無法忽視的一條。

中國並不缺老闆,缺的是能夠在老闆的公司裡安心扎根、施展才華的管理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業企業遍地開花,但偉大的創業企業寥寥無幾也就不難理解了。人才的流失導致創業企業的空心化,而這絕不是光憑時間和耐心可以解決的。

結語

我們不反對創業,更不是想抹滅那「萬一實現的夢想」。事實上,在今天新技術來襲的環境下,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期盼在中國誕生一批偉大的創業企業。只是創業和創新是兩回事。創業本來就是「九死一生」,而大眾化、同質化和空心化的創業就可能是「萬死一生」了。這倒真的是應了那「萬一」才實現的夢想。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大潮退去後,我們不希望看到曾經寄予厚望的弄潮兒原來只不過是在裸泳。而從「創業潮」到「創新潮」,需要的是少一點急功近利,多一些敬畏和智慧。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