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6年09月03日訊】中國中產收入階層是個「神奇的存在」,一方面,他們被全球商家瘋狂看好,另一方面,他們本身惶惶不可終日。
麥肯錫最新的研究報告被轉瘋了!報告大意是,2000年的時候,中國只有4%的人符合中產標準。當下的中國,大約1億人口可以被歸入中產階層的行列。到2022年,城鎮人口的76%將進入中產大軍。76%是多少?根據2015年數據,當年城鎮常住人口74916萬人,到2020年規劃將有1億人進城,假設那時中國城鎮常住人口8.5億人以上,到時中國城鎮將有6.5億左右的中產收入群體。如果加上一半略不到的農村人口,保守估計其中30%屬於中產收入階層,那麼整體中產收入階層至少將在7.5億以上,其中有54%屬於上中產收入群體,超過了整個北美洲。
麥肯錫的中產標準是,2012年中國大眾中產家庭年收入9000至1萬6000美元(6萬到10萬7000元人民幣);2022年,54%的家庭晉升為「中上階層」(Upper Middle),年收入區間是16000∼34000美元(11萬∼23萬元人民幣)。快看看,自己拖後腿了嗎?
笑不動了,全球的經濟與消費之星都在中國,玩玩玩,買買買。
清代舊北京中上階層標配是,四合院裡,「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老婆孩子若干個。美國二戰後中產收入階層則是,一幢樓,一條狗,兩三個孩子是標配。現在的中國呢,在城鎮,持久的工作,一兩套房,兩三個娃,肥狗肥貓不能少。
光是這一兩套房,在小城市就得兩三百萬,假設夫妻兩個年入15萬,就得工作13年以上,這樣的中產有點慘。除非這些人繼承房產,是天然的資產擁有者,擁有娘胎裡帶來的紅利。但中產收入階層的特點是靠工資生活,而不是資產。
以目前的房地產增值速度,以及貨幣貶值速度,到2022年的十幾萬工資,估計也就勉強混個溫飽吧。這不是危言聳聽,從2006年至2008年期間,一線城市的一手樓價漲了一倍左右,最近這兩年,又漲了一倍以上。猶豫的中產收入階層,即使每年薪酬上升,如果無房,就失去了做中產的資格。
麥肯錫一直對中國的中產收入階層抱持「極其樂觀」的態度,但其中一些因素經不起推敲。
2013年發布的中產數據跟上面差不多,提及中產階級家庭收入增長的三大動力:政府政策和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有可能提高工資水平。其次,金融市場改革有可能進一步刺激就業增長,從而產生新增收入。其三,向民營企業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可鼓勵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降低成本和增加家庭收入。假設上述情形得以實現,到2022年,中國城市家庭年收入將至少實現翻番。
這三大動力引擎系統都有損耗,統一高工資增長時代過去了,繼續高工資會迎來高通脹,有的地方養老金都發不出來。未來是人才高薪時代,薪酬分化十分劇烈,普通人普遍高薪有點懸。金融市場開放,帶來就業增長,也帶來一些中產收入階層的破產。向民營企業開放更多的經濟領域?逗我。
今年7月9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發表的封面文章,觸及了中國中產收入階層的心頭之痛。雖然中國已有2.25億人踏入中產階級,但「中產階級非常恐慌,他們擔心養老;他們擔心因病返貧;他們擔心房產權得不到保證……」
中產收入階層人數增加是真實的,恐慌也是真實的,他們沒有安全感與幸福感,生活在返貧的恐懼之中,並且周邊充斥了一些緊盯著他們錢袋子的眼睛。
即使如此,仍然阻擋不住中國中產收入階層充滿夢想地追求生活品質,現在都從LV消費到小眾品牌了。中產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亮點,波士頓諮詢公司估計,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人的消費將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整體而言,消費經濟預計將增長55%,達到6萬5000億美元(43萬40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2萬3000億美元(15萬4000億元人民幣)的增幅就已經超過了德國或者英國市場的現有規模。這一估算建立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每年增長5.5%的基礎上,低於官方預計的6.5%至7%。
中國中產收入階層懷揣理想、帶著恐慌,把消費蔓延到全世界,帶來的是全球消費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移民目的地國消費能力、教育能力的提升。經濟下行,旅遊與文化行業是兩位數增長的。無論如何,只要不出現大變化,我對高端消費與服務極其看好。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家庭債務水平低,中國家庭債務對GDP的比率只有40%,不到美國一半,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而中國企業負債幾乎全球第一高。怎麼辦?通過消費金融,讓居民加槓桿,現在房貸不就上來了嗎?未來會進一步鼓勵消費,讓居民可勁兒花,槓桿就從地方政府、企業部分轉移到居民這兒了。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