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是文壇上的一個傳奇。(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張愛玲,是一個傳奇。無論日後張愛玲的作品再被重構幾篇,這個傳奇的地位穩固。她在文壇上名噪一時,直至今日,依舊華麗不衰。
傳奇張愛玲 屬蒼涼與華麗
她曾於〈自己的文章〉如此說道:「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大綠的配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它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蒼涼與華麗,似乎已成形容張愛玲的詞兒了。
張愛玲的個性與多樣面貌令人著迷,因此自她手呈現出來的文字,引人反覆品啄。許多許多讀者在閱讀了她的作品後,紛紛成為了忠心的張迷。即使她消逝,大夥兒依然不斷重溫張愛玲的歷史,在記憶中反覆翻找、回顧這位女作家的文字與傳奇生平,同時亦藉以熨貼自身的屢屢情理,在此之中翻騰不已。
因為張愛玲是那麼的傳奇,連帶的,就連描摹不尋常的她的一切的一切,也都跟著渲染上了傳奇,耐人尋味。
作家觀審作家 作品驚人與不都好
被說是張愛玲海派文學的傳人的作家王安憶,曾說自己與張愛玲有許多不同,並評道:「張愛玲小說寫得很好,但也不是全好,《金鎖記》是最好的。」
猶記得旅美作家郭松棻在接受作家廖玉蕙採訪時表示,「我覺得沒那麼大,好是好,不過沒那麼大,囉哩巴嗦的,現在看,很多過時得一蹋糊塗。我覺得張愛玲將來留下來的就只有兩篇:《金鎖記》跟《色・戒》。」但是,當提及自己於柏克萊見到她的暫短時光裡,多年後的描述仍不掩當時眼底的衝擊:「我打開窗子,看見張愛玲正要過街,她的身子異常單薄,穿著老舊的旗袍,似乎感覺不出她的重量,這時有一片落葉飄下來,追上了張愛玲,也將她推進了一個傳說。」
瞭解一個作家,除了閱讀他的作品之外,還得觀看世人對他的印象。有時候,性格敏銳的作家對於作家的觀察,亦會相對的精準。
郭松棻的這段話,激發人想著:如此單薄的女子,是如何成就了她曾言「出名要趁早」的繁華,竟使得每每不留痕跡的倏忽,成了永恆的驚鴻一瞥。她又在著作中灌注何樣的明晰思緒,致使她的文字魅力十足,部部成品皆輝煌萬丈。連傅雷、夏志清、於梨華等名人都曾不吝惜地稱讚她。夏志清甚至說《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瞭解一個傳奇,最直截的途徑就是看她的生平,閱讀她的作品,解析她的話語,再綜觀她那個時代,方得以理解她的「飛揚跋扈」。當你閱讀某些作家文章時,張愛玲的佳句不時被引用,看來是嵌入這些作家的心坎上了。
看來有的人就是輕描淡寫,也能將旁人心頭上彷似肌膚上的輕淺結痂痕的絲絲苦楚,鏤刻得淋漓盡致,讓人一讀來,深覺比自己當下發生的大事還要牽動心弦、情感滿溢。因而,令另一喜愛文字者,總想讓自己的心緒,同她的文字共處,一同生發共振共鳴。
自幼即經歷殊異 塑造傳奇的獨特
據說,《天下雜誌》的創辦人殷允芃早年在採訪張愛玲時,曾惴惴不安,有些憂心被她的「冷眼」所洞悉。的確,佇立在擅於琢磨筆墨與心思之人面前,多少讓人不由地顫慄。出生名門的張愛玲,自小的環境與經歷都不一般,懷揣的性格與思緒也就更不同了。
張愛玲曾言:「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然而,當童年的狂想逐漸褪色的時候,我發現我除了天才的夢之外一無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點。」一個自小就被旁人認為是天才者,在不時感受到目光的滋養下,能抱擁著什麼樣的殊異生活?她又能萌生出多少奇思怪想與異夢。自幼已具才能了,況且培育她的環境還如此不同。
張愛玲的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父母親則是清朝大臣的子孫。先別提張愛玲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體察事理自然是高於一般孩童,她可是還覺察了父母的不合與「自己兀自的不一樣且明擺在旁人的一貫風格」裡呢!淡薄的親情形塑了她的童年孤寂,內在的思維豈能不塑造她的敏銳與性格,打造她自評的「古怪」?
年幼的張愛玲是敏感與明敏的,這是無疑的:三歲能背唐詩,七歲寫了部小說,九歲的她,居然在思索音樂與美術哪個適合作為終身事業。試想,哪個年幼的孩子,能這般「成人式」的思考。張愛玲的年幼經歷是獨特的,你瞧,鋪展在大家面前的回憶,居然呈現如戲劇般的畫面那樣耐人探索。
莫說打小的歷程不同,就連長大後的歷程都轟動世間。她與胡蘭成的亂世愛戀,絕對是人們心底眼中的傳奇。張愛玲在1956年與大她二十多歲的賴雅結婚,以及其在上海、香港、美國等地的歷程與迸發的酸甜苦辣,都豐富了她的敏銳個體與情感滿懷的作品。
自幼即不同的張愛玲,長大後的眼界與思維能屬一般?其實,不必多描摹與解釋,「天才」兩字以及「文壇傳奇」四字,自然是吸附了未曾與張愛玲共處過的眾人的注意與亟欲一探究竟以滿足自身的好奇心之人。倘若再加上張愛玲繁複的人生,三言兩語豈能就貼近了這位作家?
「冷眼」觀世 揮筆震心弦
無論熟不熟悉張愛玲或她的作品,張愛玲寫給胡蘭成的信中之言——「因為愛過,所以慈悲;因為懂得,所以寬容」,就這樣明恍恍地闖入眾多人的內心,讓人不由自主地騰個地方安置。熟悉張愛玲的,看著「你還不來,我怎敢老去」這樣精簡一句,即能感受其中潛伏著多少溫溫的深情,讓人不由自主地感受文字中緩緩暈渲開來的柔柔眷戀,然後根本不願去猜疑何謂篤信不移。
若說作品呈現了世代,卻欠乏寬廣的大境界,應令張迷不悅,畢竟張愛玲可是影響力十足,似乎字字句句都能敲擊張迷們的神經脈搏,令他們為之一振。
其實,影響你至深的作家本該就是這樣!即使她評論自身是那般的讓人心驚:「在現實的社會裏,我等於一個廢物。」對自己的著作亦明明評說:「我知道我的作品裏缺少力」、「一般所說『時代的紀念碑』那樣的作品,我是寫不出來的,也不打算嘗試」、「我只求自己能夠寫得真實些」、「我甚至是只寫些男女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有時候主題欠分明」……
可是,這麼多一點也不大氣磅礡與豪氣萬千之語擺在讀者面前了,大家依舊受到她文字的試煉,浸漫其中,被她攜帶著,一起偕行進入不朽的傳說,共有那種無法與他者分享的唯一。她的任何文字彷若不著痕跡的清晨薄霧,卻又像不需出任何聲響而早已安存於心上的命脈,讓人三不五時回味起來就被攪得鼻頭發酸,接著就是心口上的一道撞擊。
於是,你再也不能忘卻那種敲打著靈魂的脈搏,自己朝著自己急促吶喊或倏忽的無法呼吸的揪心感覺。讓人就這麼自顧自的與她一齊「耽溺」,披覆著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也帶著她與自身的孤寂,流連忘返,不願起身。
參考資料
張愛玲《流言》(台北市:皇冠文學,1995)
張愛玲《張看》(台北市:皇冠文學,1995)
於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臺北市:世界,1995)
宋明煒《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臺北市:業強,1996)
廖玉蕙〈生命裡的暫時停格:小說家郭松棻、李渝訪談錄〉(聯合文學網)
〈王安憶:張愛玲對人生的解釋太簡單〉(人民網,瀏覽時間:2016.12)
殷允芃〈張愛玲獨家專訪 華人世界絕響〉(天下雜誌,瀏覽時間:2016.12)
馮睎乾,〈馮睎乾專文:殘篇碎頁中重構張愛玲的「愛憎表」〉(風傳媒,瀏覽時間:2016.12)
周芬伶編寫;謝毓祥譯〈我聽到她在唱歌-賴雅日記中的張愛玲〉(中國文學網,瀏覽時間:2016.12)
灼見名家編輯部〈張愛玲——與眾不同的傳奇延續〉(灼見名家,瀏覽時間:2016.12)
香港書展:「一代才女張愛玲」(香港書展宋以朗演講)(The Eileen Chang Blog,瀏覽時間:2016.12)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