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8年1月6日訊】
網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提問:房地產什麼時候崩盤?中國經濟什麼時候崩盤?社會什麼時候崩潰?
這樣的問題會不會是杞人憂天呢?
筆者想說,經濟的發展必然是有其內在週期性的,緣起必然有緣落,循環往復向前推進。不過,這一波社會大崩潰,也許很快就要來了,很可能從製造業開始,而不是大家一直以為的,從房地產泡沫破滅開始。
一 製造業的環境
2016年,中國的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投資10億美元去美國開玻璃廠了。這可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企業家開始跑路了,不是李嘉誠,不是日本人美國人在跑。
這應該是一個標誌性事件,預示著中國的基礎製造業可能遇到了危險。
眾所周知,企業家是一個國家最不可多得的財富。企業家的產生,有時候比政治家的成長更加艱難。特別是在中國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歷經苦難創業終於成長起來的企業家,尤其不易。
一個優秀的企業家,不但要有超乎常人很多的堅強意志,敏銳的洞察力,不斷學習的精神,還要善於處理各種複雜關係,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種百科全書式背景的人才。而做企業的只要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萬劫不復,傳統行業尤其如此。那些個玩網際網路經濟的人,在很多方面是遠不如傳統企業家的。所以,傳統行業的企業家,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國寶。
不過,這些國寶級的企業家們,他們都被逼得要麼開始跑路,要麼準備跑路了。
1949年後的中國,從來都是只重器物不重人。一說到經濟發展,都是去看各種高樓大廈、樓堂館所、豪華政府大樓的壯觀宏偉,各種虛假美麗的經濟數據,各種飛禽走獸的山吃海喝。而創造出這些財富的個人,始終沒有得到尊重。作為傳統企業家,他們隨時都處在各種盤剝之下。而那些官僚們想整治你,你就只有乖乖就範的命運而毫無反抗的可能。所以,當國外的機會比中國更好以後,跑路,用腳投票,就成了他們這些人最本能的選擇。
中國的民營企業,不但解決了中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就業人口的就業,還為國家創造了絕大部分的財富。除了政府部門、那些玩網際網路和股票金融等虛擬經濟的企業外,製造業才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
而中國的國營企業,除了搜刮民財、給經濟添亂外,基本上對實體經濟毫無幫助,起到的都是負作用,比如說水電氣、高速公路、石油、通訊等,在壟斷經營下,不但產品和服務價格巨高,而且服務差,消費者怨聲載道,卻敢怒不敢言。更要命的是這樣的企業居然還實實在在地在虧損——也難怪,各種低效率和貪污腐敗之後,怎麼可能賺錢?
一個極其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民營企業家們跑路後,國內的大部分失業人口該怎麼辦?壟斷國企還只解決各種國企二代們的就業,他們的就業崗位從來都是不對外開放的。所以,他們對社會人口的就業基本上毫無幫助。
當然,有人肯定要唱反調,說某些壟斷企業還是要招人的。是的,他們當然要招某些人,比如那些八旗子弟根本搞不定的技術工種,還有就是像石油開採這樣極度勞累的底層低端工種,一線電力工人等。壟斷國營企業提供的基礎性服務,比如水電氣等,價格奇高,這是對民營企業進行的第一道盤剝。
二 房地產的影響
中國房地產大躍進式的發展,讓用地成本和房租巨增,這是給基礎製造業的第二道盤剝。
筆者在讀高中的時候就有一個疑惑:房地產怎麼就成了我們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了?除了幾十年的使用價值外,基本上是不能吃不能喝的玩意兒。這鋼筋水泥的盒子,除了搜刮老百姓幾代人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那點兒積蓄外,算不上什麼財富吧?
可是過去十幾年來,房價一直在漲,更甚至是泡沫式的飛漲。現在呢,大家也都看到了,就等著玩兒完的那天。這個問題這裡就不多說了。
三 高稅賦的壓榨
這個國家不斷增加的公務員人數,還有每年大量對外援助的鈔票,也都是需要從製造業來的。於是,就有了第三道盤剝,這就是被著名稅收專家李煒光先生談到的「死亡稅率」的問題。他提到的數據非常有意思:對於中國企業稅負究竟重不重的調查問卷,企業家認為稅收負擔很重和較重的比例很高,達到87%,認為稅負可以接受的僅佔8%,認為較輕和很輕的僅佔1%(疑惑:這個1%的真是做企業的嗎?)。
中國企業的實際稅負接近40%的水平。40%的稅負對企業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死亡,或可以叫「死亡稅率」。因為在中國,除了新興行業以及金融等領域外,大部分企業的利潤率都不到10%。因此,40%的稅費負擔足以導致大多數東部沿海加工企業處於困境之中,甚至虧損倒閉。
在美國減稅的背景之下,中國的高稅負足以壓垮大多民營企業(圖片來源:Pixabay)
如果再用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中的「總稅率」指標來衡量中國企業所承擔的稅負(總稅率是指企業的稅費和強制繳費佔商業利潤的比例)。2013年,中國企業總稅率為68.7%,不僅明顯高於發達國家,也顯著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泰國和南非,僅略低於巴西。這之後的2014年和2015年,中國繼續維持在68.5%和67.8%的高水平上。在如此重稅之下,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活著已經不容易,何談創新和轉型?
當然,即便在如此嚴苛的條件之下,很多企業還是頑強的活了下來了,活下來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得不打偷稅漏稅的擦邊球。而這偷稅漏稅之殤,又成了每個企業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因為它隨時可能落下來,把任何一個「不聽話」的企業家,以稅務問題弄進監獄關起來。
相信在國家層面,是不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的。因此,減稅讓利,應該成為必然,但是在巨大的官僚集團的體制慣性下,任何好的改革基本上都成為了不可能。
現在的官僚,不僅不比歷史上的官僚好,甚至更壞。經驗告訴我們,在這個國家,最不缺的就是馬屁精,他們官腔十足,除了會忽悠,本質上就草包一個,毫無能力。
拿減稅來說,今年年初政府工作報告,一開始拿出了一個非常令人期待的減稅計畫,甚至承諾在「營改增」的過程中「只減不增」。結果,兩會後,「營改增」匆忙出臺,企業家們大跌眼鏡。
做過企業管理的人都很清楚。所謂優惠政策,應該是在同一個體系裡來比較。比如,人家原來喝的是白開水,你在白開水裡面放點糖,水就甜了,非常直觀,很好比較;但是,如果你在這白開水裡面先放點鹽,然後再加糖什麼的,這樣嘗到的甜頭就出了偏差,也無法讓人們體會到,到底放了多少糖。
「營改增」的出臺,就和當年的《勞動合同法》的出臺一樣,不僅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傷害巨大,而且,可以看出國務院經濟政策的智囊們是多麼的幼稚可笑;幼稚可笑也就罷了,還要信心滿滿,猴急猴急的立即實施。一群書獃子,搞出了一個「營改增」的方案,人為地製造繁瑣,程序操作變得困難,收稅本身的成本也增加不少不說,最後一核算,企業的稅費負擔,一毛錢都沒降,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優惠」是增加了3%-8%的綜合稅收成本。而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想方設法創收,還大肆宣傳稅收如何如何增長,以便向上級表功。營改增減稅5000億也基本上成了笑話。
更可怕的是,在製造業大面積破產的情況下,政府為了稅收總額年年增加,只能讓那些還沒有垮掉的企業承擔更重的稅負。所以,這些沒有垮掉的基礎製造業,要麼跑掉,要麼垮掉。現在,江浙一代有不少工廠已陸續往國外遷移,光是筆者熟悉的就有六家已經遷到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而且還有不少企業正在做外遷的準備。所以,這些實體經濟的企業家見面的時候問候語一般都是:關了沒有?搬到哪個國家了?
基礎製造業的倒閉和跑路,勢必造城大規模的失業人口,國家的稅收那時候就算想盡辦法搜刮,怕是也找不到對象了。沒有了基礎製造業的稅收支持,國家哪裡還能有錢,繼續為龐氏騙局式的房地產行業托市?——當然,他們還有印鈔機……
減稅,如果不解決官僚的貪婪問題,基本上是無解了。因為每一次改革,又會成為他們大肆與民爭利的盛宴。
美國、德國等工業基本上都進入了工業4.0時代,機器人開始大規模代替工人生產,我們的製造業,連基本的低廉而勤奮的人工優勢都將逐漸喪失殆盡。而中國的資源優勢和能夠污染的環境優勢,經過三十幾年斷子絕孫式的發展,要麼挖掘殆盡,要麼污染殆盡,也基本上是前途無望了。
美國、日本和歐洲國家當年能讓很多低級的製造業外遷,那是因為人家還掌握著核心技術,掌握著高端製造業,掌握著強大的科學研發能力了。更重要的是,人家的各種企業品牌都掌握在自己手裡,產生的大部分利潤都是他們自己國家的。而中國的不少所謂「民族企業」,實際上都是外國人的,比如阿里巴巴什麼的。
平心而論,中國的製造業基本上都是來料加工、組合裝配、缺乏市場競爭力的低端製造業,只要一倒閉,一跑路,那我們的基礎製造業,可能就會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了,而且很長時間會緩活不過來,或許就是永遠活不過來了。
製造業完蛋,緊接著房地產泡沫完蛋,大量失業人口產生,而底層的農民工二代們將回不去農村,因為他們已經不會種田,農村土地也拋荒了,只能成為城市的流民。那麼,中國又一個血流飄杵的大時代,可能就要開始了。
在這片霧霾的天空下,我們還有一絲改變的可能嗎?真的希望有……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