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腫瘤院士總結10條不得癌建議 你能做到!(圖)

發表:2018-06-20 17: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遠離癌症,從回家吃晚飯做起。
遠離癌症,從回家吃晚飯做起。(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處在癌症發病率節節高升的現代社會,生活中充滿致癌因子,而又沒有能夠徹底治癒癌症的特效藥被研發出來,我們要如何避免癌症的威脅呢?以下是3位知名的腫瘤界院士總結出的10條不得癌建議,教大家如何通過健康飲食來遠離癌症。

1、堅決反對用營養品防癌

「我堅決反對用營養品防癌。」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提及營養品能否防癌的時,態度堅決地表示。

郝希山認為:只有合理膳食才能有效地預防癌症發生,此外就是多吃蔬菜和水果,但不包括泡菜、醃菜。

黴變食物不吃,加工食物少吃,醃製食物、烤焦食物不吃,多吃植物性食物,每天要吃400克非澱粉類蔬菜水果。

2、堅持回家吃晚飯

「我不明白為什麼中國人非要在宴會桌上談問題?」8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孫燕院士說,中國人喜歡在飯桌上談事的陋習導致了很多人長期飲食無規律,越是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越是難得回家好好地吃一頓飯。

飲食不規律,飯局上的菸、酒以及不知不覺過度飲食,使我們的腸胃始終處在受損狀態,再加上體重超標,長期下去就可能誘發癌變。

孫燕號召大家,「可憐可憐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身體,遠離癌症,從回家吃晚飯做起。」

3、不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在高溫條件下可產生致癌物質,要盡量少吃。

用於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數多了,會成為我們俗稱的「千滾油」。千滾油中包含大量的反式脂肪酸,會對人體造成很大危害。如脂肪肝、高血壓、膽囊炎、胃病、糖尿病、肥胖,甚至可能增加患心腦血管病和多種癌症的危險。

4、對剩菜剩飯不要大包大攬

中國人有個習慣,家裡的剩菜剩飯全是當家的給包了,過去條件不好時是這樣,現在生活好了,一些家庭還是這樣。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一不良習慣可能誘發胃癌。

「胃癌原來是日本人發病率第一的癌症。但後來逐漸降下來了,與胃癌下降對應的是家庭冰箱持有率的上升。」孫燕說。日本人喜愛吃生食,但在過去冰箱沒有普及的時候,食品在常溫下存放容易變質。

為了對抗胃癌,日本已經在職工體檢中普及了胃腸造影檢查,如果發現問題,馬上加做胃鏡。現在,日本不僅胃癌的發病率下降了,早期診出率也達到了50%,治癒率也上升了不少。

5、瘦一點患癌機會小

越瘦的人得上癌症的機會越小,這是全球21位科學家基於對患癌人群和健康人群歷經5年研究後提出的10大防癌建議中的第一條內容。

在孫院士看來,餓著要比撐著強、瘦的要比胖的好。因為肥胖可能為多種癌症埋下隱患,特別是平時攝入較多動物脂肪、紅肉以及喜歡吃煎炸食物的人更要適當控制自己的胃口來減少患癌風險,比如腸癌、胰腺癌、腎癌、乳腺癌等都與肥胖有關。

孫院士的「減肥方法」相當有意思:「我每天只吃七分飽,但又受不了美食的誘惑,於是感覺吃的差不多了,就馬上離開飯桌,絕不久待,更不會與家人在飯桌旁聊天,生怕管不住自己的嘴又多吃兩口飯菜,偶爾還會把晚飯省下一兩頓。」

孫院士說,「我從60歲就開始在各種場合宣講『防癌經驗』了,一講就是20多年……我最不希望患者非得到了中晚期才想到來找我,早採取措施,早從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預防,不好嗎?」因此除了健康飲食,他還推薦了以下一些防癌心得。

6、每年堅持兩次體檢

早期發現腫瘤最主要的一個途徑就是一年體檢一次,但與大家不同的是,孫院士卻額外給自己增加了一次體檢——每年全身查體兩次。

「我這樣做,原因是有的腫瘤隱蔽性比較高,偶然一次體檢未必能發現。比如,早期肺癌可能只有一半患者是通過胸片、X線、痰液能被發現的,增加體檢次數可提高早期發現腫瘤的機會。」

另外,一次體檢正常,並不意味著在這一年中身體都不會出現其他問題。「我的有些病人就向我訴苦:檢查時醫生也沒有摸出乳房有腫塊,可最後還是確診為乳腺癌。在此我們必須強調,體檢一定要堅持年年做,不要覺得偶然一次查體正常就間隔3到5年才再做。腫瘤是很複雜的,而且受多種誘發因素影響,別說三五年,就是一年中也可能突然發生異常。」

孫院士感慨道:「我是個臨床腫瘤學方面的專家,可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身體內什麼時候會發生癌變。舉個例子:我們的身體就像一部精良的汽車,每個臟器24小時都在辛苦工作,當然需要定期保養和檢修,只有年檢合格了才能避免出現意外。特別是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下降、器官老化,體檢的專案應盡可能全面、頻率增加,特別是肛門等一些比較隱私的地方也要檢查。」

7、堅決不吸菸

吸菸與肺癌有關,同樣也是鼻咽癌發病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顯示,長期吸菸的人更容易患鼻咽癌,因為煙焦油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和促癌物質,當煙霧被吸入時,這些致癌物就可能附著在鼻咽部,經長期慢性刺激會誘發癌變。

鼻咽癌的另一大誘發因素是感染EB病毒,該病毒可經唾液傳播。在中國成年人中大約有90%以上都感染了EB病毒,但大部分是不會致病的,大家也不要過於緊張。

值得關注的是小孩子身上EB病毒感染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比如父母把自己嚼過的食物餵給小寶寶就可能被感染。

曾益新院士提醒說,鼻咽癌的發病往往有家族遺傳背景,如果家族中曾有人患過鼻咽癌,其他的家庭成員應早到醫院進行血液EB病毒抗體檢查、鼻咽纖維鏡等檢查。

生活在廣東、廣西等鼻咽癌高發區的人也應該早到醫院篩查鼻咽癌,只要早期發現其治癒率非常高。

8、別讓不良生活誘發癌症

在孫院士看來,不少腫瘤,可以說是被自己不良的生活習慣「誘發」出來的。比如過多食用高脂飲食、喜歡吃肉、不吃蔬菜就容易誘發出越來越多的腸癌患者;吸菸人增多則會導致很多無辜的「二手菸」肺癌患者;性生活混亂、感染HPV(人乳頭狀病毒)則使得宮頸癌發病上升——然而這些不良因素完全是可以控制的。

另外,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肝炎、宮頸糜爛等疾病,就是我們常說的「癌前病變」,別以為它們不像腫瘤那樣可怕就放鬆治療,其實如果不及時處理,在這些病變的基礎上非常容易發展為癌症。因此,如果已查出上述癌前病變,一定要早治療。

還有就是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該睡覺時睡覺、該吃飯時進食,每天有一定時間鍛練,不要抽菸喝酒。孫院士自己就一點菸酒都不沾,他的這個良好習慣也影響著周圍的朋友。「總之,不要人為給自己製造很多不利因素,不利於防癌控癌。」

9、隨時鍛練

孫院士非常注意鍛練身體,他平日很少用車,盡量「以步代車」。

孫院士說,鍛練的方式可因人而異,有人喜歡走路、有人喜歡游泳,只要動就比不動強。而且,鍛練也沒必要非找特定場合、特定時間進行,工作間隙、閒暇時間都可適當進行點小運動。

孫院士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一次會議上,他突然發現中國著名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失蹤了」,找了半天才知道,他是利用會議間隙爬樓梯鍛練去了,「可見只要想鍛練,什麼時候都可以。」

10、「沒心沒肺」學會滿足

在豐富的診治經驗後,孫燕院士也瞭解到一個個不同的患癌故事,但癌症患者都有著相同的一個誘因——壓力大、長期抑鬱、過分憂慮、勾心鬥角。

「以前,醫學界還質疑精神因素怎麼會跟癌症有關呢?後來一個研究發現,長期不良情緒會使人體產生應激反應,過強的應激反應就會降低人體免疫力,使癌細胞有可乘之機。」

「現在的生活節奏快,每個人揹負的壓力都不小,建議大家不生氣、不折騰、不鑽牛角尖,凡事都想開點,做個『沒心沒肺』的人,因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確實能給你一個好的身體。」



責任編輯:亞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