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沒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踩到正確的點上(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1月23日訊】1999年,英國職業尋寶人邁克.哈徹在南中國海發現了「泰興號」沉船。這艘1822年觸礁沉沒的商船載有百萬件中國瓷器。海底「沉睡」177年之後,這些清代德化瓷器被打撈出水。
為了更好地炒作,賣個高價,邁克.哈徹和他的同夥們將其中65萬件品相一般的瓷器敲碎,推入大海,只保留了剩下的35.6萬件。即使不懂經濟學、不明白「供求關係」,絕大多數人也懂得「物以稀為貴」的道理。在隨後的拍賣會上,這35.6萬件瓷器被哄搶一空,邁克.哈徹賺得盆滿缽滿。
177年,對普通人來說,足夠漫長。但對「海撈瓷」而言,並不是一段很長的時光。這批出水的瓷器很多都是光彩煥發,沒有因為海水中鹽分的腐蝕而暗淡了釉光。
幾千年來,萬里海疆沉船無數,引得各路尋寶人前仆後繼。只不過茫茫大海,散落其間的沉船即使數以千計,相對而言依舊少得可憐。大海裡最多的,是鹽。從海裡出水的瓷器,如果被海水浸泡的時間足夠長,胎、釉的表層會被腐蝕,或者形成一層包漿(風化層)。對瓷器造成這種「破壞」的,就是海水中的鹽分。
鹽,在海水中無處不在,但是換個時間,換個地點,鹽也會像「泰興號」的瓷器一樣,變得珍貴起來。
因為有邁克.哈徹這樣的尋寶人對水下文物肆無忌憚的打撈和破壞,中國組建了自己的水下考古力量。2007年12月,中國考古隊在南海整體打撈了負有盛名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4年後的2011年3月,開始對「南海一號」進行第二次試發掘。
也就在即將啟動對「南海一號」第二次試發掘的時候,日本發生了造成福島核泄漏的「3.11大地震」。隨後,對「核污染或將來襲」的恐慌充斥在整個東北亞民間,甚至跨過太平洋,在海嘯之前抵達美國西海岸。有人傳,「碘防輻射」。一時間,美國人搶購碘片,貨櫃被一掃而空,韓國人則把超市裡含碘的紫菜、海菜等海藻類食物買了個精光。
到了中國,北京朝陽區某雜貨店的趙老闆經歷了「從搶鹽到退鹽」的全過程。他回憶說,「雜貨攤前擠滿了人,以往得賣一年的6箱鹽,不到一天就賣光了」;「來買鹽的顧客都在說吃碘鹽防輻射,結果沒兩天,全過來要求退貨。」當然還有些哄搶碘鹽的,擔心的是核污染會通過空氣和海水擴散到中國,污染土壤和未來的食品來源,最怕的就是沒有鹽吃。
在謠言被平息之前的那短短几天,聽信了謠言的人們心中,鹽成了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幾年以後,那些終於吃光了家中存鹽的人們,也許早就忘記了,家中的庫存其實是一份「謠言紀念品」。
謠言四起的那幾天裡,因為中國對食鹽價格的管控,以及供應量實在是太過充裕,食鹽還沒來得及漲價,搶購潮就消散了。與食鹽不同,另一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因其在預期中將變得愈發「稀缺」,在長時間裏,價格一路走高。
1998年,兩名地質學家聯合發表了《廉價石油時代的終結》,預言石油越來越少,油價會越來越高。雖然類似的觀點早有人說,也早被事實打臉,比如1970年代的美國總統卡特就曾不無擔憂地表示,「下一個10年結束的時候,我們會把全世界所有探明的石油儲量用完。」但並不妨礙類似的觀點被一再提起。
進入21世紀,國際原油價格不斷飆漲,2003年突破30美元/桶,次年突破40美元/桶、50美元/桶,2005年夏天短短2個月內,先後突破60美元/桶、70美元/桶,到了2008年3月,國際原油價格超過140美元/桶。各種關於石油儲存量還能供人類使用多少年的預測層出不窮。兩位地質學家的預言似乎就就要成真。許多人都在問,未來還能用得起的能源在哪裡?
一個略顯尷尬的答案是:用得起的能源來自於經濟危機。就在油價達到頂峰的2008年7月,經濟危機已經席捲全球。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能源,經濟下滑之後,國際石油價格也急速下墜至30-40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即將耗光用盡」的說法早被人們拋之腦後,忘了個乾淨。另一種觀點反而被更多人接受:既然石油及其衍生品是經濟生活的一部分,其價格就一定會在一個與經濟環境匹配的價格空間。如果油價漲到整個經濟難以承受的地步,一定會有經濟能夠承受的替代能源出現。
危機之後,經濟復甦,國際油價也在短時間內隨之上升。只不過替代能源還沒有出現,技術革命就讓石油的「稀缺性」大大降低。經濟危機後美國開始了「水力壓裂技術革命」(一種頁岩油開採技術),打開了本國頁岩油的開採大門。作為一種非常規石油,儲量巨大的頁岩油由於開採難度大,在很長的時間裏幾乎被所有人忽略。2016年一整年,美國進口了3.9億噸石油,但隨著頁岩油的開採,今年9月,美國超過俄羅斯、沙特,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甚至被一些機構預測在未來幾年裡,美國會成為一個石油淨出口國。
鹽也好,石油也罷,儲量龐大,偶然出現的「稀缺」,會因為各種可能,在影響價格方面變得毫無意義。相比而言,比特幣的「稀缺性」就顯得十分確定。在朝陽區的雜貨店老闆經歷「搶鹽風波」之前的2009年,至今不知身份的中本聰設計了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比特幣。根據設計,比特幣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當它作為一種數字貨幣逐漸被廣泛接受、認可時,其價格也不斷上漲。2010年5月,一名程序員小哥花掉1萬枚比特幣,買到2個披薩。到2017年12月,1枚比特幣的價格就超過了1.9萬美金。
雖然還有其它各種理由,總量恆定的「稀缺性」都是支撐很多人不斷看漲比特幣的重要因素。只是很可惜,在過去一年中,數字貨幣價格不斷下跌的大趨勢裡,「追漲殺跌」的投機心理,使得很多人放棄了對其「稀缺而有價值」的堅持。
一位對數字貨幣「頗有研究」的朋友,在一年多以前,傾其積蓄買了比特幣,在今年跌跌不休的行情中始終看漲。直到週二比特幣價格跌破4100美元時,他在朋友圈轉發了一個段子:「我有個幣圈的朋友,去年和我聊買二環哪個樓盤,今天我們晚飯的時候偶然相遇,他對我說:您好,這是您的外賣。」還無奈地加了句:也許,真有莊家砸盤啊!
稀缺品從來受到追捧。可什麼才是「稀缺」?也許永遠都沒有答案。5年前,有善於觀察風向者,判斷「高端白酒將迎來寒冬」,清空手中的茅台股票。5年過去,茅台股價上漲了近10倍。可進入2018年,就在茅台成許多人心中可收藏的稀缺品時,其股價從6月份的突破800元、總市值過萬億一路下跌到日前的500多塊。「物以稀為貴」,挺有道理,似乎又沒什麼道理。似乎沒有多少人能成功地踩到正確的點上,依靠看準「稀缺」而成功抄底。想來想去,也許就是《紅樓夢》裡那句話: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