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以「蘇聯逼債」爲藉口來掩蓋在三年大飢荒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網絡圖片)
對於造成所謂的「三年經濟困難」的原因,「蘇聯逼債說」是中共官方的一個長期的輿論觀點。在中蘇交惡的那些年,尤其如此。可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能夠證實「蘇聯逼債」的存在,官方正式文件也從未正式譴責過「蘇聯逼債」。
不僅中共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編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沒有隻言片語提及,就連上世紀70年代《人民日報》譴責蘇聯如何向發展中國家「無情逼債」之際,也不見提到其曾對中國逼債。
1、中國對蘇聯的債務,主要是軍事武器裝備進口所致。1949年12月毛澤東訪蘇,借貸3億美元,是蘇聯對華第一筆貸款,其中一半屬於攻臺急需的海軍裝備訂貨。後來因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而擱置。
朝鮮戰爭開始後,中國軍隊急需大量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經與蘇聯協商,決定雙方「共同負擔」,而中共建政伊始,無力支付,1950年11月,由周恩來出面同蘇聯簽訂貸款協定,規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國出兵「抗美援朝」為界,此前訂貨以全價付款,此後以半價付款。
朝戰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裝備,絕大部分半價提供的。中國欠下30億元人民幣,折合13億美元。1955年蘇軍從旅順撤退時,又移交給中國折價9.8億元人民幣的裝備。這些軍事欠款,佔了中國對蘇欠款總額的六成以上。
第二筆重大對蘇債務,是中國在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期間獲得蘇聯援華的機器設備,而中國則需要向蘇聯提供其急需的農副產品,乃至礦產原料的援助。但「大躍進」之後,中國無法按貿易合同向蘇聯交貨,在1959年、1960年兩年間,遂又欠下25億盧布的債務。
自1950年以來,向蘇聯借貸連利息折合人民幣計算共為57.43億元人民幣。1960年之前已還33億元人民幣,尚欠蘇聯總計24.43億元人民幣的債務。
2、困難時期的1961年2月,赫魯曉夫致函毛澤東,表示願意借給中國100萬噸糧食和50萬噸蔗糖,幫中國度過困難。我方接受了50萬噸蔗糖,糧食是否借用再作決定(後來未用)。1961年4月雙方達成協議:「1960年中方貿易欠款可在5年期間分期歸還,中方借用的50萬噸蔗糖欠款,可在1967年以前歸還,均不計利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1957-1969》)
3、1961年的中國進入了「全面反修」階段,中國決定加速還款——以後選擇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作為糧食進口對象。1965年,提前還清了對蘇欠款。當年5月11日,《人民日報》頗為自豪地宣布,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
那麼,「逼債」的傳言又是怎麼出現的呢?1960年,中國向蘇聯口頭提出所欠的「20億盧布,可能要在5年內還清」時,遭到蘇外貿部部長帕托利切夫的批評,認為中國未與蘇聯協商,把還債時間確定為「五年」,同時宣布短期內不向中國提供汽油。這一事實受到媒體的渲染,「蘇聯逼債說」在中國民間氾濫。
4、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蘇交惡期間,官方論戰頗多,但在中共中央致蘇共的公開信和政府聲明中,從來沒有提到過有「逼債」一事。其實,困難時期,中國每年對蘇還債數額,遠不及每年主動援外費用數額。
5、困難時期,雖然中國是在向蘇聯還債。但若要說加劇了中國的經濟困難,同樣不是事實。1959年至1964年,平均每年還債數額僅為10億元人民幣,而1962年,中國對外援助69億多元人民幣。大飢荒的1961年,援外支出接近償還外債的支出。
歷史學者、中蘇關係史專家沈志華教授說:「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係惡化後曾追逼還債,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
責任編輯:張雲峰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