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的庚子年日常:改名、截屏、寫鴛鴦(自由亞洲電臺製圖)
【看中國2020年6月24日訊】清華大學教授郭於華日前發文告別新浪微博。十年來,她已經被刪除了八十個賬號。她反覆改名「再戰」,卻在此次徹底死心的原因是什麼?一個敢言的中國社會學教授,為什麼開始觀察鴛鴦,研究「動物社會學」?
五月以來,清華大學社會系教授郭於華已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連發了好幾篇圖文並茂的「鴛鴦觀察」。
她盯著池塘裡的鴛鴦家族的成長、變化,偶爾寓情於景,暗砭社會時事。她苦笑地自嘲,這樣的「正能量」文章終於發的出來了。
朋友挖苦她,社會學教授只能寫動物社會學文章。
微博封號八十次微信封號五次公眾號文章無故消失
這種狀態來自迫不得已。
現年64歲的郭於華,長年投入在農村、社會人類學研究,她是關注中國底層社會如農民工、勞工的重要學者;但也因為針砭時弊的直言不諱,近年來遭到當局前所未有的打壓。「學術為鏡,公共為本;以微薄之力推動社會進步。」她在社交媒體賬號的自我介紹中寫道。
自2010年以來,她的微博賬號被封了八十次、微信賬號被封了五次,公眾號的文章常無故消失。每一次封號,郭於華就改名「再戰」。
郭於華告訴自由亞洲電臺,「我的本名已經註冊不了,我就顛來倒去,加個數字、加個清華,別人也能認出是我。說起來也特別荒誕,連我在自己的公眾號上,不能用實名發任何一篇文章。」
「憑什麼不許我說話?」郭於華曾經回憶在四月接到網信辦來電,要她刪除一篇捍衛作家方方的文章,原因是「文章反響太大」。
友好交流以後,郭於華的文章還是消失了。她說自己氣不過,回撥電話罵了對方一頓:請轉告你的上級組織,不能這麼做事,你們是在破壞國家形象。
告別新浪微博「是鄙視和抗議的表達」
「我作為社會學者,不能脫離這個社會。」郭於華告訴自由亞洲電臺,她能理解身邊許多知識份子面對被警告、被監視的壓力,但她持續書寫的原因,不是來自勇敢,只是來自一個學者對社會的自由表達。
郭於華:「很多人說我不理了、我也不承載教育誰的責任了,我就做我自己。但我是做社會學的,你得知道這個社會在發生什麼、人們在說什麼、想什麼、怎麼做,你得瞭解這個狀況。另外,我想要幫到一些很難發出聲音的人。」
但上週,郭於華發現自己的微博號又被刪,且重新登入需要新的手機號認證後,她決定徹底跟這個平臺告別。
「不是友好地道別,不是依依不舍地再見,而是鄙視和抗議的表達!」上週,她在一封公開信中寫道。
大數據監控日常中國知識份子難以發聲
郭於華的手機裡還存著許多截屏,通常是被政府審核的文章,她截下圖來,還得在截屏上畫幾道線,才能繞過大數據的監控,順利轉發。
華盛頓非政府組織公民力量的負責人楊建利說,這是許多中國公知份子的生活日常。
「中國的言論空間基本上是沒有的,或是完全掌控在政府手裡。今天(管制)放鬆,你就能說話;明天縮緊,你就不能說了。今天放鬆你說的話,明天我用來懲罰你。這種事情每天都發生在中國,就是為什麼像郭教授她的號可以被封幾十次。」楊建利說。
另外兩位受訪的中國學者不願具名,但也都提到這一年來被微信、微博刪號禁言的經歷。
「知識份子說真話的空間幾乎為零,輕則封號、重則抓捕,警察找了我四次,其中兩次寫了保證書,一直處於被監控狀態。」上述其中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國學者形容,這是一種「極度壓抑」的狀態。
楊建利說,大數據監控被中國共產黨利用來進行一種更可怕的人類試驗,「讓你覺得你說什麼做什麼有東西在看著你,這個邪惡的東西一直盯著你,人的心態也會發生變化。」
郭於華也提出擔憂,「人的思維是有惰性的」,她正在看到一個被限縮言論自由後,被容易鼓噪、被刻意忽視問題的社會。
「我未必能喚醒周圍的人,我只是掙紮著不讓自己沉睡;我沒能力推翻一堵牆,但我不會給這堵牆增加哪怕一塊磚;我注定改變不了權勢,我只是抗爭著不讓權勢改變我;我可能一輩子看不到未來,但我永遠銘記著自己的信仰和方向。」郭於華在2017年寫過的一段話,至今仍在她被禁言的微博上流轉。
来源:自由亞洲電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