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豬八戒與唐三藏。(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京劇《沙橋餞別》是一齣傳統戲。演的是唐太宗送別玄奘法師,到天竺取經的事。我在過去介紹京劇的文章中,曾經提到京劇劇本,所演的歷史故事,取材多方面。有的確實有歷史記載,有的看來似乎是演歷史故事,但是與歷史實際情況有出入。京劇《沙橋餞》故事,就是無歷史記載,而是根據中國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裡的故事,編寫的演出劇本。
說起唐僧取經的故事,這是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事。可是玄奘法師到天竺(今印度)取經,從大唐啟程出發時,並不是唐太宗李世民送別他的,當時大唐西部突厥為患,邊境關口把守嚴緊,禁止國人隨意出入國境。他那次從長安走時,是在唐朝貞觀三年(629年),他既不是國家欽差,也不是「自費出國留學」,他是違背禁令獨自一人,背著行李,混跡在難民中出關而西去,因此唐太宗並沒有給他餞行。
另外,那時唐三藏經西域到天竺取經,不但要歷經艱辛,背著行李,冒著炎熱酷暑穿過沙漠,跋山涉水。而且要穿越許多小國,語言不通,又沒有「護照」,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京劇《沙橋餞別》一戲中,編劇為他編排了唐太宗為其親自寫牒文的情節。牒文,就是通行證。這全是編劇移花接木,虛構出來的。實際情況是,唐僧途經西域,西突厥的可汗敬佩他,下令其屬國對他禮遇。有的還給他路費。
佛教在漢朝時開始傳入中國。唐僧本名叫陳褘(hui),生於602年,646年去世,始葬於白鹿原,唐高宗時,669年遷葬護國興教寺。唐僧法號玄奘,洛州緱(gou)氏(今洛陽偃師)人。他到天竺取經,途經110國,行程5萬多里,歷時17年。他的路線,用現代地名說,就是從中國河南洛陽出發,到陝西西安,經甘肅敦煌,到新疆吐魯番,再到喀什,經吉爾吉斯斯坦,到烏茲別克,經阿富汗,到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再到巴基斯坦的伊斯蘭堡,經拉合爾,到印度德裡,再到阿格拉,經印度瓦拉納西,到印度菩提伽葉,最後到印度的那爛陀寺。他到天竺學習梵文、學習釋教,取回657部梵文文獻(包括貝葉經)、8尊佛像和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他回到當時的京城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對他也十分敬佩,因此率領10萬餘官民出城迎接。
在唐朝之前,長安有座興建於隋朝的無漏寺,後來毀壞,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孝敬其母文德皇后,在無漏寺原址,擴大修建了一座寺廟,叫大慈恩寺。唐朝時的大慈恩寺規模相當大,建築相當壯觀。據史料記載有13座庭院,樓、亭、殿、閣、禪房、塑像、樹木等一應俱全,屋宇共1897間,僧人300多。玄奘法師取經回來,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為他舉行升座儀式,就是叫他擔任大慈恩寺主持。他取經帶回的文獻,就存放在此,並且他在此翻譯梵文文獻10多年。他還在此口述,由其弟子記錄,完成了10萬多字的《大唐西域記》共12卷。此書記敘了玄奘取經途經的西域地區,人文地理、政治等情況。唐太宗看後十分高興,贈給他貴重的袈裟,並為他撰寫序。此序,不僅刊載於《大唐西域記》每卷首,而且也由當時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刻制在石碑上,置於寺內保存。他的弟子慧雲和顏悰(cong)撰寫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為保存佛教文獻,設計了一座七層石材佛塔,上書皇帝,唐高宗作了「批復」說,建五層磚塔,由國家出資建塔,地址建在大慈恩寺西院。因此,塔在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建時,為5層磚塔,建在大慈恩寺內,始名慈恩寺塔。玄奘當主持後,據佛教修煉者寧願餓死,也不吃落地的雁的故事,改名為雁塔。因為在長安薦福寺建有一個小雁塔,後人就將大慈恩寺的雁塔叫做大雁塔,此塔到武則天修繕時改為7層,到後唐重修時大慈恩寺規模基本是原模樣。但到後來又經明朝成化、萬曆年重修,大慈恩寺的規模就已經縮小到只有原來一個西院大小。
由於工作關係,我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經幾次去西安出差,就住在大雁塔附近,東道主請我們在西安飯店吃香酥葫蘆雞,餃子宴,帶我們到尚未開放的大慈恩寺和碑林參觀,因此對上面這段史實記憶猶新。那時和平門外,通向大雁塔前面的道路是土路,寺廟和大雁塔已經年久失修呈現危機,破敗不堪。1983年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國家才開始按明朝時的規模,恢復重建相應建築,例如今人看到的山門、玄奘三藏院、鐘鼓樓、藏經樓、廣場、噴水池、雕塑、東苑、西苑、圍牆、道路等都是結合開發旅遊業新建的,樹木也是新移植的,就連大雄寳殿和裡面的佛像都是新修建的,玄奘的雕塑像更是用現代技術雕塑的。順便提及,如果有人想在西安看古木,可去古觀音禪寺,那裡有一棵唐太宗手植銀杏樹,看此樹最佳時間是秋天,秋天銀杏樹葉變金黃色,參天古樹和樹下落葉鋪滿地面,黃燦燦的,景色非常壯觀。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作者就加入了一些神奇傳說。南宋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出版,書中有關唐僧取經故事,就有了猴行者和沙神,這兩個隨行者。我在前面說了,京劇《沙橋餞別》是取材於神話小說《西遊記》。《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明朝中期的一個文人,他的仕途不順,只做過小官。但是在他那個時代,民間傳說和元代雜劇,已經有了有關唐僧取經的故事雛形,明朝畫家徐渭在他的《南詞敘錄》中,就記載有關玄奘身世的文字。吳承恩是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大唐西域記》,《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民間神話故事傳說,以及元代有關唐僧取經的雜劇,進行再創作,寫成的這部名著《西遊記》。《西遊記》一百回成書於明朝嘉靖末年。現在出版的此書,是根據萬曆二十年(1590年)金陵世德堂刊《新刻印象官版大字西遊記》一書,校對並用現代印刷技術出的書。
京劇《沙橋餞別》,全劇只有兩場戲,劇中主要人物:李世民為老生,唐三藏為小生,房玄齡為末,殷開山為淨,尉遲恭為淨,徐勣(徐懋功)為老生。第一場戲是在皇宮,李世民接見唐三藏,命他為大唐欽差去印度取經。第二場戲是李世民在沙橋為唐三藏餞行。在第一場戲中,李世民上場後一大段念白,交代了接見三藏的原因:「孤,大唐天子,貞觀在位,自登基以來,風調雨順,海晏河清。孤有意欲命唐三藏去西天取經,以崇佛教,但路途遙遠,跋涉艱難。不免將御弟三藏宣上殿來,與他商議。內侍,(內侍應:有。)宣三藏上殿」。這場戲唐三藏和李世民的唱腔主要是二黃原板、正板。這二黃原板、正板是此戲老生唱腔的精華。第二場戲,唐三藏唱西皮搖板,李世民唱西皮導板、原板和西皮二六。西皮二六唱腔:「孤王在長亭把旨傳,尊一聲御弟三藏聽根源,天朝無有真經卷,怎令人悟道把禪參,你今替孤行方便,披星戴月去西天……」,也是此劇中的精彩唱腔。
早期的《沙橋餞別》,戲中的三藏是老旦唱腔,以龔雲甫演的最佳。余叔岩並沒有在舞台上扮演此戲中的李世民,而是時對其二黃唱腔進行了加工,在1940年出過唱片。1959年,由余派老生、劇作家陳大濩對戲中的李世民二黃唱腔再次潤飾後,寫成新編劇本,唐三藏的唱詞也做了更改,他在浙江京劇團演出,後來北京的吳春禮又做了修改和推行,才使這齣戲就成為余派傳統戲。此後戲中的唐玄奘就改為小生,由姜妙香首演成功。
余叔岩是譚鑫培的弟子,他創余派,是在譚派和奎派的基礎上。奎派是在清朝道光年間由四喜班的張二奎首創,余叔岩學奎派師從吳連奎,吳連奎也是奎派老生。余派唱腔剛柔相濟、韻味醇厚、雄壯豪放,扮相端莊、英俊。余叔岩的弟子有楊寳忠、譚富英、李少春、孟小冬、張伯駒等。其代表劇目有《搜孤救孤》、《陽平關》、《戰太平》、《定軍山》、《洪洋洞》等。
已故的上海戲校教師王思及,教出來兩個余派老生女弟子,一個是姜培培,一個是王佩瑜。現在網上有她們唱余派戲《沙橋餞別》的音像。論嗓音洪亮、腔正圓潤,我認為姜培培的唱腔更好。她來紐約演出過,她扮相更端莊俊美,唱腔嗓音好,腔正洪亮、剛勁,而且音色醇美、悠揚。YouTube網上有姜培培清唱《洪洋洞》錄像,是2018年傳到網上的,雖然沒有註明演唱時間,但是我從京胡伴奏是李世榮,(因李世榮是2013年去世,)推測這個錄像,應當是在2008年,紀念孟小冬誕辰100年紀念演出時錄製的。我非常喜歡姜培培唱的這個「洪三段」,可以說是百聽不厭。
為便於讀者瞭解本文所敘述故事的歷史、地理背景,特在本文後附三條註釋。
註釋:
1.古時長安城與今日西安市既有關聯,城址又不同。古長安是中國歷史古都,是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的都城。自元朝以後政治地位失重。長安在明朝時成為西安府的一個縣。到近代西安設市後,長安就成為西安市的一個區了。
2.現存西安市城牆及城門樓、鐘樓、鼓樓等是明朝在原唐朝皇城的基礎上修建的,也是中國現存古城牆保存最完好的建築。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
3.唐代長安城面積84平方公里,古長安城在歷史變更和戰亂中,城牆和許多建築,都被破壞、湮沒了。大雁塔僅僅是古長安的十幾處遺址之一。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