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和川普(圖片來源:DAN KITWOOD NICHOLAS KAMM/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8月30日訊】近日,中國一改與美國懟到底的架勢,中國高官和官媒都強調維持美中關係的重要性。曾經誓言要把美國「懟回農業國」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也說,「對待美國,無論是‘豁出去死懟’,還是‘跪下來投降’,都是不冷靜的。」看起來,中國在相信「厲害了,我的國」一段時間後,意識到自己並沒有「豁出去死懟」美國的實力。
軍事上,美國優勢強大而且已有防備
川普(特朗普)政府在意識到中國對美國利益和世界秩序構成威脅之後,對中共打出越來越重的連環拳,包括跨越北京所說的紅線,與臺灣開展官方互動。面對美國的動作,北京除了「堅決反對」並且派飛機和軍艦到臺灣附近展示肌肉之外,並沒有採取其他行動。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甚至發表社評呼籲美中臺三方在臺灣海峽恪守「不開第一槍」的原則。香港《南華早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已經命令部隊不要在南中國海地區開第一槍,以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係。
對美國來說,美國要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共在臺灣海峽的行徑,而是在整個印太地區的行動。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星期三(8月26日)在夏威夷的講話反應了這一點。他說,美國有責任主導太平洋事務,不會向其他那些認為自己擁有更好政治制度的國家「讓出一寸土地」。
8月24日,他在《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五角大樓已經為中國做好了準備」文章。在文章中,他列出了美國為應對與中國的長期競爭而採取的三大舉措。
他說,為了確保美國未來幾十年在海、陸、空、太空和網路空間所有領域的競爭優勢,五角大樓正投入巨資打造更先進的常規武器和主宰未來的技術,包括高超音速武器、5G通信、集成的防空反導以及人工智慧等。另外,美國還在擴大並加強盟友及合作夥伴網路,並幫助加強合作夥伴的能力。
事實上,自川普政府執政以來,隨著2017年後美國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以及《印太戰略報告》的陸續推出,美國的安全戰略從全球反恐轉而強調大國競爭和戰略博弈,對華遏制正逐漸成為美國政界和軍界主流態度。2018年,美國將原先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太司令部。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軍事存在也正體現美國戰略的重大調整。
美國國會研究處7月30號的一份有關中國海軍現代化的報告說,為了應對中國軍力的增長,美國海軍近幾年已經將更多的力量轉移到太平洋地區,將戰鬥力更強的新戰艦和飛機以及最優秀的人員分配給太平洋戰區。
有中國官方背景的中國南海研究院6月23日發布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20)》稱,截至2019年12月,太平洋艦隊所屬133艘作戰艦艇,約佔美國海軍作戰艦艇總數的56%。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裝備近1100架飛機,約佔海軍航空兵飛機總數的44%。
美國國會研究所的報告還說,美軍還增加了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存在行動、訓練和發展演習,以及與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盟國和其他海軍的接觸與合作;另外,美國還將擴大海軍未來的規模;發起、增加或加速眾多研究項目和計畫,以開發新的軍事技術並獲得新的船隻、飛機、無人駕駛平臺(無人船)和武器;開始開發新的作戰概念(即推動新的海軍和海軍陸戰隊部隊整編、改革方法)來對抗中國海上A2/AD(區域拒止)能力。
未來幾年,美國有可能將更多的兵力、兵器和資源將重點投入到亞太地區來。
6月11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的《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單列出來的針對中國的條款正體現了這個趨勢。根據這項條款美國將設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基金。具體來說,「太平洋威懾基金」在2021年財年將獲得14億美元的國防預算,在2022財年,獲得最多55億美元的國防預算。這項倡議的目的是確保美國在印太地區擁有足夠的戰略資源和軍事能力,以應對「中國軍事威脅」。
根據中國南海研究院的報告,「未來較長時期內,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優勢難以被其他國家超越。」報告還說,儘管如此,「美國軍方仍在不斷尋求增加軍力部署,以期擴大和保持其絕對優勢地位。」
關於中國軍力,美國國會研究處的報告說,雖然中國海軍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就,但是仍然有弱點和侷限,比如聯合作戰能力不足和缺乏實戰經驗等。
易思安(Ian Easton)是華盛頓智庫「2049計畫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研究的主要領域是亞洲地區的國防與安全。他在給美國之音的電子郵件中也說,中國雖然進行了大規模而迅速的軍事建設,對其軍隊的「硬體」進行了相當大的改進,但是,「軟體」上仍然存在不少明顯的短板。
易思安在自己2014年的一篇有關中國軍隊的文章中說,解放軍最大的短板是,它並不是一支專業的戰鬥部隊。他寫道,「它(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黨的軍隊’,是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實際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所有職業官員都是中共黨員,連和連級以上所有部門都配備了政治官員來執行政黨的控制。同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所有重要決定都是由黨委會做出的,而黨委會則由政治官員而不是軍事行動指揮官主導。」
經濟上,在美國加緊「圍剿」下,中國被迫轉向「內循環」和「過緊日子」
四十年來,「國際大循環」,也就是發展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商投資,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一段時間甚至是主要引擎。然而,最近「內循環」成了各級官員口中的時髦詞。
8月24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他再次提及「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
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講授謝田在接受美國之音電視採訪時表示,習近平的「國內大循環」戰略是在中國經濟遭受美中貿易戰和新冠疫情雙重打擊下的無奈之舉,是被「圍剿」時的自圓其說。
他說:「從習近平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承認了美中貿易戰以來,世界市場基本上對中國越來越封閉。另外,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在內,因為‘中共’病毒,武漢瘟疫發生,經濟全面收縮。中國實際上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不再,國內很多工廠也關門大吉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依賴國內市場和國內消費。」
近幾年,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原因,一直有外國企業試圖將業務遷出中國。2018年初開始的美中貿易戰加速了一些企業的外遷。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箱包鞋服產業、家居類產品、手機裝配等產業向越南等東南亞及其他低成本國家加速轉移。一些沒有離開中國的跨國企業也採取了「中國加一」的政策,即公司在中國保持生產,同時也在亞洲其他一個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運營。
另外,因為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的高額關稅,涉及的中國產品中大約有60%到80%的產品失去了美國市場。另一方面,因為產業鏈向東南亞國家的轉移,中國產品在亞洲經濟體,如日本、韓國和越南的市場份額也出現了下降。
到今年3月,美國仍然對中國出口的3620億商品保留著高額關稅。7月31日,美國恢復對中國55類商品加徵25%的關稅。有分析人士認為,只要美中貿易戰不休兵,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還會被進一步削弱。
2020年,在中國首先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讓圍繞中國而建成的產業鏈顯得更加脆弱不堪。意識到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的風險,美國、日本等一些國家更是加緊實施產業回流戰略。
7月17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布了首批87家將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或日本提供補貼的日本公司名單。日本表示,這些企業或集團將獲得總計700億日圓(約合6.53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轉移生產線,以減少日本對其鄰國的依賴,並建立彈性供應鏈。日本政府4月表示,將撥出22億美元,用於幫助製造商將生產基地遷出中國。
美國也在行動。7月底,川普政府依據《國防生產法》向重組後的老牌企業柯達提供7.65億美元貸款,用於生產仿製藥,以圖避免部分藥物過於依賴從中國進口的局面;另外,歐盟也在積極探索製造業撤出中國的行動。
8月23日,川普總統繼續威脅與中國經濟全面脫鉤。他在接受美國電視採訪時稱,美國沒有必要與中國做生意。川普還說,如果中國對美國不好,就與中國脫鉤。
正是在這樣的「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下,中國政府提出了「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戰略。雖然現在中國政府還沒有明確說明「內循環」的具體發展路徑,但是,越來越多的報導顯示,中國可能會通過推動消費和投資科技,即「新基建」(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和工業網際網路等)來實現。
然而,拉動消費正是「內循環」之痛。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講授謝田說,中國總是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消費從來都很難振興。今年因為新冠疫情、供應鏈外移、還有失業的問題,更是難上加難。
根據全球化監測和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6月17日發布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後新冠疫情時代,中國消費市場發生了變化。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中國消費者減少了外出用餐、旅行、服裝、娛樂甚至食品和飲料方面的支出。在滿足基本生活開支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把錢投向儲蓄、教育和健康領域。
除此之外,5月底,中國總理李克強說,中國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依賴這樣的收入來拉動消費顯然是不可能。
加大「新基建」也不能一蹴而就。新基建從投資到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可能不會迅速地補上消費低迷的情況。況且,中國上一次為擴大「內循環」而投入基建的惡果還沒有完全消化。
科技上,核心技術繼續被美國「掐脖子」
習近平在8月24日的中南海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在談到科技創新時,他要求「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其實,習近平從上臺後就多次要求「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到現在,中國卻發現自己在傳統科技領域的「命門」仍然被美國人控制著。
8月17日,美國工業與安全局(BIS)對華為的修訂版禁令,這次禁令進一步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生產的產品,並在制裁的實體清單中增加38個華為子公司。
規定出臺後,全球領先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台積電錶示,鑒於美國商務部在晶元領域對華為的制裁新規,目前不計畫在9月14日之後為華為供貨。
沒有了台積電的華為怎麼辦?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8月7日舉行的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峰會上承認,由於目前國內半導體工藝上沒有趕上,如果沒有台積電,華為麒麟高端晶元很快將成「絕版」。他還承認,華為在晶元領域開拓了十幾年……但是在晶元製造這樣的重資產領域,華為並沒有參與。
晶元(chip)是半導體元件產品的統稱,是集成電路(IC,integrated circuit)的載體,是計算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的一部分。美國安全情報智庫戰略預測公司(Stratfor)的科技、經濟和貿易資深專家馬修.貝伊(Matthew Bey)曾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中國在5G、AI等新興高科技領域的確有趕上美國的趨勢,但是在半導體集成電路等那些需要幾十年的技術積累的傳統科技領域的進展可能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據總部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的分析,中國晶元目前自給能力僅有16%。中國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中國每年都要拿出近3000億美元進口晶元。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7月15日在一篇「千萬不要誤以為中國冒頭的時機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的文章中在談到中國的科技實力時說,「總體而言,中國晶元在輔助設計軟體、光刻機技術這兩個關鍵性環節受人控制,中國今後可能要用5-8年的時間在這兩個工序裡謀求實質性突破,擺脫對外部的依賴。」
除了晶元之外,屬於「中國製造2025計畫」重點發展領域的中國航空航天裝備之一的航空發動機也嚴重依賴國外的科技。以中國商飛C919為例,這是中國企圖建造,用來與空客和波音競爭的飛機。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主任威廉.伊凡尼納(William Evanina)今年二月在一次會議上說,中國幾乎是靠「偷盜技術」組裝了這架飛機。
根據伊凡尼納提供的一張圖,中國商飛C919的渦輪發動機來自美法合資的CFM International。輔助動力系統、電氣系統和起落架來自美國的Honeywell、燃油系統來自美國的Parker Aerospace、飛行記錄儀來自GE等。
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2020年5月22日在自己的公眾號中寫道:「除了5G以外,我們還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東西可以PK美國?」
也許5G領先的日子也不會太久。美國官員已經表示,美國有意加大在更高端的6G無線通訊領域的投資,以「跨越式發展」超過中國華為在5G領域的優勢。
劉亞東在文章中對中國航空母艦與美國現役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和福特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性能作出對比來說明美中科技的差距。他說,航空母艦是中美兩國綜合國力對比的一個縮影。
尼米茲級的滿載排水量是10萬噸,福特級是11萬噸。這11艘航母僅依靠自身攜帶的核燃料即可續航50萬海裡,可繞地球20多圈。而遼寧號和山東號卻以重油作為燃料,自帶燃料8000噸,日耗約400噸,可續航20天。
中國不會死懟,可能在等待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
孫韻是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主任、東亞項目的共同主任。她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雖然中國實力不如美國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從中國的外交文化和政治邏輯來看,讓中國像前蘇聯在冷戰時期一樣,在意識形態和軍事領域與美國展開不遺餘力的爭鬥應該不會是中國政府的選擇。
她說:「中國和蘇聯的國家形態、國家的意志以及國家意志的表示方式、或者是政治外交傳統是不太一致的。像俄羅斯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會跟敵人展開更直接的對抗。而按照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戰爭的最高形態或是最佳狀態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她認為中國目前更可能的做法是在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束。她認為,雖然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已經就中國威脅達成共識,但是,在如何應對中國威脅方面並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她說:「像目前的這種政策,就是在各個領域,不論是安全、軍事、政治、意識心態、經濟貿易、技術、甚至包括金融領域,就是在各個領域全面脫鉤,對中國全面遏制或是把中國推回去,我覺得可能不是拜登團隊或是民主黨的想法。他們可能會覺得在某些領域,他們會認為跟中國進行戰略競爭和脫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全方位的在各個領域與中國展開新冷戰,在這個問題上是有爭議的。」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