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詩人為何要詠明月(圖)

發表:2020-09-29 09: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明月給人帶來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明月給人帶來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人們舉行「祭月」儀式。到了唐朝,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在宋朝以後更為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談中秋必然談到詠月,古代詠月詩蔚為大觀、源遠流長,是古典詩詞的重要組成部份。明月高爽明淨,夜空遼闊澄澈,最能與詩人淳樸的氣質、高潔的品性、寬廣的胸襟產生共鳴。

詠月詩蘊涵的意境和顯現人與自然的交流,反映出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信仰、宇宙觀和審美觀,同時也使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加充實和豐富。

感悟宇宙和人生的奧秘

月亮皎潔是美好的象徵,「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皆表現出詩人對月亮的關注和讚美。月亙古不變,是永恆無限的象徵。

如張若虛寫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如李白寫的: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詩人感嘆「明月長在,人生如寄。」世事滄桑,光陰易逝。而天上明月閱盡人間變幻,恆久相照,使萬物生輝。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短暫和宇宙的無限等哲理的深層思索,頓然升起對宇宙和永恆的探求和嚮往。

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李白的「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描繪大自然的海天相接、波瀾壯闊的景象,表現出對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

追求光明、澄澈之美

月明如鏡,秋空晴朗,唐代詩人王維寫道: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裏館》)

寫出了新雨後,月亮的清輝遍洒松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又宛如一曲美妙動聽的音樂,表現了詩人修身養性、寧靜淡泊的心境。

張若虛的「江天一色無纖塵」、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表現了詩人纖塵不染的高潔和灑脫的氣質。

人們稱讚月的品格,在茫茫的黑夜中為人帶來光明和希望,掃蕩一切黑暗污濁,普照大地,公正無私的照遍天涯海角,不漏一處,卻不曾私照一戶人家。

所以,詩人們才讚美道:「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寄託對圓滿、團圓的盼望

以月圓比喻團圓、圓滿,寄託了人們盼望團圓的願望。

唐代賢相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既體現出詩人曠達博大的襟懷,又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氣度,具有一種高遠深邃的氣象。在海天遼闊的境界中,那一輪明月究竟意味著甚麼呢?有著怎樣廣袤深邃的意境?一個「共此時」凝聚了千秋萬代天下人民的多少美好願望和祝福!

皓月當空,一瀉千里,人們關愛著他人,亦被他人所關愛;祈福著他人,亦被他人所祈福。明月給人帶來以光明、希望和感悟,千百年來,人們詠月、賞月,探求天理大道和人生的真諦,渴望回歸美好、善良和永恆。



責任編輯:靜妍 来源:明慧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