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程翔在香港參加遊行。(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提示:2008年7月4日,俄羅斯官方表示,黑龍江上的銀龍島和半個黑瞎子島上的勘界工作已經完成,8月即可移交給中國。中國大陸傳媒紛紛報導了這一「喜訊」,稱被俄方佔領了近80年的「黑瞎子島」終於有一半要實現回歸。但在海外,中俄邊界條約被不少華人和知情者視為中共變相的賣國契約。以下是時任新加坡《海峽時報》駐中國首席記者程翔於2004年9月30日在香港《明報》發表的一篇署名文章。
明智地交出權力,使自己可以「戰戰兢兢而來,高高興興地走」,在其人生事業上畫上一個比較完美的句號。他一生的是非功過,姑留待後人去評論。可是從一個中國人,特別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角度看,筆者必須指出,江澤民在其任內,作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而他以及他所領導的中共從來沒有向全體中國人民解釋交代的,這就是簽署了中俄邊界條約,承認了由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的邊界,從而導致被沙俄掠奪的國土永遠丟失。這個歷史事實如果不趁他下臺而重新提出,則將來很可能隨覑時間的推移而湮沒。
1999年12月9日,江澤民和葉利欽簽訂了《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這個條約,構成了今後中俄邊界的法律文件。該次簽約只在《人民日報》作出了簡短報導,稱兩國圓滿地解決了邊界問題,但沒有提及條約內容。當時筆者就馬上指出,條約是中國單方面放棄對被蘇聯侵佔的領土提出要求,是以新的「平等條約」來合法化舊的「不平等條約」。
涉及國土160萬平方公里
這個條約的要害是,它使中國永遠喪失了約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算外蒙古),相當於40個臺灣。而這些土地,是蘇聯領導人列寧曾經三次(1919丶1920丶1923年)發表政府聲明要歸還給中國的。所以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不出「圓滿」在什麼地方。筆者欣然見到,這個觀點已經受到愈來愈多的大陸同胞的認同,而江澤民主政下簽署了一項讓中國永遠喪失國土的條約這一事實,亦被愈來愈多的國人所瞭解。筆者試圖從現實可能性的角度來理解江澤民和中共這樣做的「苦衷」,這方面的道理可以替他設想一大堆,例如俄羅斯已經對屬於中國的領土進行了「有效管轄」超過150年;又例如索還土地的高昂的成本代價(曠日持久的談判以及一旦談判失敗後要面對的戰爭風險)等等。即使設身處地從他的位置上考慮,還是難以接受這個事實。當我們無奈地面對這個事實時,必須指出:第一,中共在這個問題上連被它譏笑為賣國而趕下臺的國民黨政權還不如。國民黨政府在領土問題上對蘇聯的鬥爭,一直持續到50年代初期它退守臺灣後仍然在1953年在聯合國提出「控告蘇聯」的提案。而中共雖然在建國之初就宣布不承認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然而對被蘇聯佔領的土地卻從來不吭一聲。最為諷刺的是,中共從沒有認真對待如何落實其祖師爺列寧提出的歸還國土的主張,據理力爭地向蘇聯索還領土。
第二,江澤民在這個問題上比共產黨其他領導人都不如。毛澤東主政期間,他和他的同事曾經多次公開提出蘇聯侵佔中國的領土這一事實。鄧小平主政期間,在中蘇恢復領土問題的談判上,雖然願意以邊界現狀為出發點(實際上也是默認現有邊界),但前提是蘇聯必須先公開承認它的部分領土是沙俄時代從中國掠奪的,然後雙方再重申在這個基礎上向前看。到了江澤民時代,看不出他有堅持鄧小平這個前提,至少一個新聞工作者看不到這種堅持。整個過程黑箱作業。
第三,這個標誌著中國正式放棄偌大一塊領土的條約,從談判的過程到最後簽署,都沒有公開過。經過雙方正式簽署文件後的邊界走向地圖,更是欠奉。據筆者瞭解,即使作為全國最高權力機構的人民代表大會,也只是在需要批准條約時才交由人大常委會討論。換言之,即使貴為人大,也無緣與聞其事。雖然根據中國現有法律,交人大常委審議的做法是妥當的,但問題是人大常委的討論是保密的,也就是說,如果中共當局不想公開條約的談判和簽署過程的話,則普通中國人也是無權知道中共是如何代表我們永遠放棄索還土地的權利。所以筆者覺得,江澤民以及中共都欠中國人民一個交代,因為國家領土不是一黨之私產。他和中共既然作出這個決定,就有義務和責任向人民詳細交代其理由。
程翔簡介
程翔(右)是香港公民,被捕前是新加坡《海峽時報》駐中國首席記者。他最早是在《海峽時報》披露前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賣國的消息,2004年9月30日又在香港《明報》上發表文章,指出江澤民出賣了相當於40個臺灣的國土給俄羅斯,被海外媒體廣泛轉載。據說,江澤民看到此文後震怒,親自下令抓程翔。2006年程翔被中共當局以間諜罪判刑5年,2008年2月5日獲提前假釋返港。
責任編輯:辰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