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記者會中強調訪臺行程符合美國政策。(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8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澤旭綜合報導綜合報導)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返美後於11日召開首場記者會,再次重申訪臺行程符合美國政策,中共卻以此為藉口改變台海現狀。她特別強調,美國不會讓中共孤立台灣,也不會中共允許利用威脅製造新常態。
據中央社報導,佩洛西今天召開記者指出,北京當局拿她出訪臺灣的行程當作升高台海情勢的理由,「我們不能放任此事發生」,雖不清楚中國計畫為何,但能知道的是北京正試圖往他們未來的目標靠近。
佩洛西重申,美國支持台海現狀,也認為此現狀相當重要。美國政策是基於1979年美國轉移外交承認當年提出的「臺灣關係法」,以此為美臺關係設立規則,以及美中三公報、六項保證。而此次訪臺未與政策背離,在符合該政策下,美國不會讓中國孤立臺灣。
她強調,訪問臺灣的目的就是要強調美臺關係強健,同時也向臺灣蓬勃發展的民主、經濟成就及年輕人擁抱民主的熱情致敬。她說到,中國或許能阻礙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際事務,「但無法阻止我們造訪臺灣」。
訪臺成員之一的眾議院外委會主席米克斯指出,他們的訪臺行程讓北京知道,不論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說什麼,習近平無法主導美國議員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美國會支持自己的友人,『想改變現狀的並非華府,而是北京』。
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成員克利什納穆希表示,美國將支持台海和平及穩定,任何人不應透過單方面作為或武力改變現狀。尤其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想確保發生在烏克蘭的事,不會在東南亞區域再度發生,特別是臺灣。
納穆希認為,北京對臺灣的挑釁作為只是想轉移國內問題焦點,包括經濟及COVID-19防疫措施,但這樣的做法將導致區域不穩定,加上臺灣經濟與區域緊密交織,進一步挑釁只會傷害中國經濟。
國際聲援
加拿大主流媒體「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今天頭版頭條刊登「加拿大必須支持臺灣」評論專文,強調加拿大政府應支持臺灣,以彰顯彼此共有的民主價值。
專文作者茲沃以「臺灣抵抗中國威權擴張,加拿大必須支持臺灣」為題指出,佩洛西訪臺後,中共軍演加大台海局勢的緊張,但這正是加拿大展現民主價值、盡所能支持臺灣的契機。
茲沃在專文中表示,美國展現出十足勇氣支持臺灣,因為臺灣是亞洲少數繁榮且享有自由民主的國家,經濟繁榮、多元化、尊重法治和個人權利。臺灣的價值觀與加拿大的價值觀接近,但加拿大因為擔心觸怒中共的「一中原則」,迄今未派出高層代表訪臺,也沒有表現出支持臺灣和反對中國霸凌的意願。
茲沃在文中質疑,『加拿大是否因為害怕中國霸權而將自己的價值觀拋棄』?去年中國扣押加拿大公民當成人質以搏取外交利益,至今也仍在大規模竊取加拿大的知識產權,「加拿大到底要對這樣的國家多恭順」?
茲沃表示,臺灣民主與北美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勝一籌,即便面對中國侵略威脅及孤立下,臺灣人民仍在堅守民主。他認同,臺灣是獨特的主權國家,並非中國的一省,加拿大應該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幫助並支持臺灣。
My new op-ed argues that Canada should support Taiwan because of our shared values. I've also included some historical context on why Taiwan is *not* China.https://t.co/MYaHovYpgJ
— Adam Zivo (@ZivoAdam) August 10, 2022
臺灣的感謝
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指出,臺灣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的助理研究教授陳玉潔以「作為一名臺灣人,我想感謝佩洛西」為題,發表其看法及觀點。
陳玉潔表示,臺灣曾於過去被《經濟學人》雜誌貼上「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標籤,而這並非毫無道理,在過去幾十年來,臺灣人民一直生活在中共企圖吞併的口頭威脅之下。在這個由共產黨領導的巨大鄰國旁,軍事威脅現在越來越變本加厲。
陳玉潔指出,佩洛西曾批評中共的政治鎮壓和侵犯人權行為,使習近平在與美國總統拜登的通話中曾警告美國不要干預臺灣事務。而臺灣因佩洛西的到訪,使臺灣在國際上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
陳玉潔強調,臺灣人民面對中共並不害怕,多年來在北京威脅之下,臺灣人民沒有那麼容易恐慌,但台灣也不能孤軍奮戰。佩洛西的訪問是美國對臺聲援的表達,我對她不懼北京的報復威脅深表感謝,但其他民主國家也必須鼓起勇氣,與台灣站在一起。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