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记者会中强调访台行程符合美国政策。(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8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泽旭综合报导综合报导)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返美后于11日召开首场记者会,再次重申访台行程符合美国政策,中共却以此为借口改变台海现状。她特别强调,美国不会让中共孤立台湾,也不会中共允许利用威胁制造新常态。
据中央社报导,佩洛西今天召开记者指出,北京当局拿她出访台湾的行程当作升高台海情势的理由,“我们不能放任此事发生”,虽不清楚中国计划为何,但能知道的是北京正试图往他们未来的目标靠近。
佩洛西重申,美国支持台海现状,也认为此现状相当重要。美国政策是基于1979年美国转移外交承认当年提出的“台湾关系法”,以此为美台关系设立规则,以及美中三公报、六项保证。而此次访台未与政策背离,在符合该政策下,美国不会让中国孤立台湾。
她强调,访问台湾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美台关系强健,同时也向台湾蓬勃发展的民主、经济成就及年轻人拥抱民主的热情致敬。她说到,中国或许能阻碍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事务,“但无法阻止我们造访台湾”。
访台成员之一的众议院外委会主席米克斯指出,他们的访台行程让北京知道,不论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说什么,习近平无法主导美国议员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美国会支持自己的友人,‘想改变现状的并非华府,而是北京’。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成员克利什纳穆希表示,美国将支持台海和平及稳定,任何人不应透过单方面作为或武力改变现状。尤其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想确保发生在乌克兰的事,不会在东南亚区域再度发生,特别是台湾。
纳穆希认为,北京对台湾的挑衅作为只是想转移国内问题焦点,包括经济及COVID-19防疫措施,但这样的做法将导致区域不稳定,加上台湾经济与区域紧密交织,进一步挑衅只会伤害中国经济。
国际声援
加拿大主流媒体“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今天头版头条刊登“加拿大必须支持台湾”评论专文,强调加拿大政府应支持台湾,以彰显彼此共有的民主价值。
专文作者兹沃以“台湾抵抗中国威权扩张,加拿大必须支持台湾”为题指出,佩洛西访台后,中共军演加大台海局势的紧张,但这正是加拿大展现民主价值、尽所能支持台湾的契机。
兹沃在专文中表示,美国展现出十足勇气支持台湾,因为台湾是亚洲少数繁荣且享有自由民主的国家,经济繁荣、多元化、尊重法治和个人权利。台湾的价值观与加拿大的价值观接近,但加拿大因为担心触怒中共的“一中原则”,迄今未派出高层代表访台,也没有表现出支持台湾和反对中国霸凌的意愿。
兹沃在文中质疑,‘加拿大是否因为害怕中国霸权而将自己的价值观抛弃’?去年中国扣押加拿大公民当成人质以搏取外交利益,至今也仍在大规模窃取加拿大的知识产权,“加拿大到底要对这样的国家多恭顺”?
兹沃表示,台湾民主与北美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即便面对中国侵略威胁及孤立下,台湾人民仍在坚守民主。他认同,台湾是独特的主权国家,并非中国的一省,加拿大应该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帮助并支持台湾。
My new op-ed argues that Canada should support Taiwan because of our shared values. I've also included some historical context on why Taiwan is *not* China.https://t.co/MYaHovYpgJ
— Adam Zivo (@ZivoAdam) August 10, 2022
台湾的感谢
纽约时报中文网报导指出,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的助理研究教授陈玉洁以“作为一名台湾人,我想感谢佩洛西”为题,发表其看法及观点。
陈玉洁表示,台湾曾于过去被《经济学人》杂志贴上“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标签,而这并非毫无道理,在过去几十年来,台湾人民一直生活在中共企图吞并的口头威胁之下。在这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巨大邻国旁,军事威胁现在越来越变本加厉。
陈玉洁指出,佩洛西曾批评中共的政治镇压和侵犯人权行为,使习近平在与美国总统拜登的通话中曾警告美国不要干预台湾事务。而台湾因佩洛西的到访,使台湾在国际上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陈玉洁强调,台湾人民面对中共并不害怕,多年来在北京威胁之下,台湾人民没有那么容易恐慌,但台湾也不能孤军奋战。佩洛西的访问是美国对台声援的表达,我对她不惧北京的报复威胁深表感谢,但其他民主国家也必须鼓起勇气,与台湾站在一起。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