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醫角度來看流眼油的主要原因有4種,治療方向大不相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悲傷哭泣、喜極而泣,因感情的抒發而流眼淚,原屬正常的生理表現,但是有的人常常淌眼淚,眼眶總是濕濕的(俗稱流目油,編按:又作流眼油),好像很有感情的樣子,這可就有問題了。或許是受了成藥廣告、江湖郎中的渲染,很多患者都以為流目油就是腎虧、敗腎造成的。事實上,並不盡然。
就西醫觀點而言,眼睛容易流淚有好幾種可能,常見的是鼻淚管阻塞,亦即眼睛與鼻腔之間的通道狹窄、閉鎖不通,造成淚液無法宣洩而泛濫成災,這種情況只要求助於眼科醫師,去除病因,通一通多半是會改善的。有時有異物在眼內刺激,也會讓人淚流不止,但只要去除異物就沒事了。另一種常見的情況是慢性結膜炎,流淚的情形通常好好壞壞,常伴有眼睛疲勞、酸澀或有異物感,有的人則會對空氣中特別的物質過敏,加重其症狀;有時可能合併眼瞼炎,會眼睛發癢、有灼熱感,醫師一般會給予含有抗生素或類固醇的眼藥水治療。
中醫則稱流目油為流汨,並有冷、熱之分。冷汨(冷淚)是眼睛不紅不痛、無熱感,淚水清稀;熱汨(熱淚)是眼睛紅腫疼痛、有熱感、怕光,眼淚黏濁。而因為「肝開竅於目」故與肝息息相關,且由於「肝腎同源」故也與腎有關。臨床常見的證候可分為4類:
肝經虛寒
中醫古籍《聖濟總錄》(提到:「肝開竅於目,其液為汨,肝氣既虛,風邪乘之,則液不能制,故常汨出,衝風則甚也。」這類患者多半是年紀較大、形體消瘦、面色唇色蒼白、四肢冰涼,屬於「肝血虛」者,由於肝血不足,不能上注於目滋養眼睛,目竅空虛,風寒易乘虛而入,一吹風「冷淚」即奪眶而出,故有「迎風冷汨」之名。臨床上必須養肝血、祛風寒同時治療。
肝經風熱
常見雙眼充滿紅色血絲、眼睛乾澀疼痛或發癢、口鼻乾燥、頭暈、耳鳴,遇風則「熱淚」盈眶。這是原本就有「肝火大」的體質,一遇風邪即裡應外合,風熱相搏上攻於目,故有「迎風熱汨」之名。宜用滋陰降火、清肝祛風的方法治療。
肝腎兩虧
多因房事過度、精血衰少,或悲傷哭泣、傷陰耗液,導致俗稱的敗腎、肝腎兩虧。患者總是兩眼乾澀、昏花糢糊、耳鳴重聽、頭暈目眩、腰痠腿軟,甚至會失眠、遺精,遇寒則「冷淚」直流,平時也老是淚水汪汪,故有「無時冷汨」之名。宜用溫養肝腎、補益精血的方法治療。
陰虛火旺
古籍《證治準繩》說:「蓋肝膽腎水耗而陰精虧澀,及勞心竭意,過度深思,動其火而傷其汁也,故血虛膏液不足,人哭泣太傷者,每每患此。」可見與肝腎兩虧型類似,都是悲傷哭泣、傷陰耗液所造成,而這種人還因為先天體質容易上火,或者像現代人白天總是勞心竭慮,到了晚上仍思緒萬千,睡不著覺,當然會陰精虧澀、虛火上炎,不僅頭暈目眩、兩眼乾澀,還老是熱淚頻頻,故有「無時熱汨」之名。宜用滋補肝腎,兼降虛火的方法治療。
古人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因此,眼睛是靈魂之窗,是五臟之精華,流目油可能是眼睛局部的毛病,更可能是體內臟腑失調的警訊;老是淚水汪汪,並不是感情豐富的表現,也未必是敗腎,絕非某種成藥、某帖偏方可以改善的。當您有事沒事,總是擔心淚水奪眶而出,千萬不可帶條手帕,隨手拭乾便是,除了調整飲食及生活步調外,不但要找眼科醫師尋找病因治療,也要分清流的是冷淚還是熱淚,針對體質上的偏差加以矯正。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王欣蕾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