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情 人類的三種境界(圖)

作者:清淺整理 發表:2022-09-29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世間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經驗與體悟,身懷眼界亦有所差異。
世上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生經驗與體悟,身懷眼界亦有所差異。( 圖片來源:臺灣故宮博物院)

《世說新語·傷逝》中,王戎的兒子萬子過世了,山簡前去探望他。只見王戎悲傷不已,山簡遂勸慰他說:「只是一個懷抱中的嬰兒罷了,怎麼會悲痛到這個地步呢!」王戎回覆說:「聖人不動情;最下等的人談不上有感情;有最專注感情的,正是我們這一類的人。(「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十分欽佩王戎所言,更加為他感到悲傷。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這段話,或許正說出了在世間上,人類所擁有的三種境界吧。最令人仰望的境界莫過於不被世間人的情感所牽動的聖人境界,但不被情所左右,並非代表冷酷無情,而是說能佔據在更高位置,慈悲且良善,並以更加純淨的眼光來觀看週遭的人事物。

談不上有情的最不好的人,他們會以漠然、決絕的眼睛來冷望他人所遭遇的痛苦,因此不會施予任何同情,亦不會為任何事情賦予是非、道德之辨析。

針對「聖人忘情」與「最下不及情」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有修煉人表示:如果一個修煉人誤解了「聖人忘情」與「最下不及情」,將「最下不及情」視為「聖人忘情」的放下,這在修煉上可謂是南轅北轍,而所思所為終將跟道漸行漸遠,所具備的品行最終也將會低於人下,恐怕最後要錯失修煉的機緣而徒留傷悲了。

其實,這樣情況很正常,因為境界的不同,較低者無法覺察己身的缺乏,如若產生誤解,誤判自己如同高境界之人,發生這樣的情況也是能理解的。

上述這段評述不由令人聯想到一則佛教故事,這則故事揭顯了層次不同之差距會引發的狀況:

釋迦摩尼時期,有一位修煉到菩薩果位的大居士生病了,釋迦牟尼佛特地派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前去探望。而其中一位菩薩則又帶領幾位證得了羅漢果位的僧人去看望那位大居士。

雖說菩薩是來探病的,但不免與這位大居士暢談起菩薩這一境界的法來。當菩薩與居士侃侃而談時,在旁的羅漢們居然無法接受這個狀況,他們開始對談話的內容感到疑惑不解,甚至是產生懷疑。

其實,這也是因為境界較低者自然而然無法領會較高層次者所提及的境界,故因而萌生疑惑、懷疑,當然自然有可能因此而產生對他人的誤解及對己身的誤判。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