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3年11月19日訊】以往的美好,他們眼中的光,隨著房子的爛尾,在曠日持久的維權和遙不可知的未來裡,幾乎已經消失殆盡。
他們還不算最不幸的,因為當初無意中的記錄和偶然的走紅,至少還有人知道他們的故事,關心他們的命運。
還記得鄭州那對買新房卻變成爛尾房的年輕小夫妻亮亮和麗君嗎?這兩天,他們疑似被售樓部工作人員毆打的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
據這對夫妻講述,11月15日下午,他們開著直播去融創城售樓處,索要當初開發商承諾的買房返利款,融創城售樓部突然關燈斷電,然後五六個工作人員圍著毆打他們。
麗君的手機被搶走,亮亮也被救護車拉去醫院治療。夫婦倆表示,被打後在醫院一下午花了快4000元,售樓部工作人員未出面墊付醫藥費。
對此,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回應稱,正在依法處理,不方便透露具體情況。
據亮亮介紹,因為直播被干擾,監控也關了,可能並沒有留下衝突的視頻畫面。因此這場糾紛是如何發生的,亮亮和麗君有沒有挨打,都還需要當地有關部門的調查。
一直關注這對小夫妻視頻賬號的粉絲,對亮亮口中的這兩萬塊錢,並不陌生。這是他們當初買房時融創承諾的返利款。過去兩年,他們已經去索要了多次。
應該說,除了等待新房交付,這兩萬塊錢能不能要回來,是他們「鄭州買房」系列視頻的重要議題。
以至於此事發生後,個別人質疑他們炒作、蹭流量,還有人冷嘲熱諷:如果融創還了錢,你們還拍什麼?
更多人還是同情他們的遭遇。畢竟,這對小夫妻太不容易了,人在絕境之下,做出再激烈的反應,都不難理解。
「亮亮與麗君」的走紅很意外。
從2021年開始,他們在視頻賬號記錄下了自己從結婚、租房、貸款買房、不幸被降薪,到期房成為爛尾樓的全過程。
兩年過去了,網友們目睹了他們從眼裡有光、身邊有愛,對未來充滿希冀的年輕人,變成了時不時就去售樓部「撒潑打混」、直播要錢過程的網紅。
這對眼裡沒了光、臉上沒了笑的夫妻,讓人淚目。
實際上,與買到爛尾樓後的不幸相比,網友對他們「眼神逐漸失去了光」的評價,還是太過文藝了。
亮亮在此前的視頻中,曾專門講述過自己去融創要錢時,前後心態的改變。一開始他還要臉、不好意思,但是經歷太多的失望之後,現在已經到了「放下個人素質,享受缺德人生」的「境界」。
他們口中的這2萬多買房返利款,融創是不是應該給,還需要回到當初的買房合同條款具體分析。
但無論是亮亮麗君,還是旁觀者,可能根本沒指望能要得回來這筆錢。
畢竟,當初花了150萬買的新房,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見到呢,誰還能指望已經躺平擺爛的開發商遵守承諾?
去售樓部要錢,和去工地拍新房進度一樣,更像是亮亮麗君用來療傷的一個情緒出口。
亮亮和麗君的故事,是當下很多人經歷的縮影。
一對底層出身的年輕人,打拼多年後好不容易在鄭州買了新房。儘管兩個人合計不過八九千的工資,卻要支付六千多的貸款;哪怕是所承受的6.27%的房貸利率,幾乎是史上最高點,懷著在城市終於有了立錐之地美好期望,他們對生活的種種辛苦甘之如飴。
直到新房爛尾,開發商暴雷。
還記得,很多人是從一塊豆腐,認識這對鄭州小夫妻的。兩人為了還房貸,省吃儉用,幾乎不敢有什麼大的開銷。
2021年12月,在亮亮拍攝的視頻裡,麗君說自己原本4000多元的工資,被降到2000元,想到有房貸要還,因為拖了亮亮的後腿愧疚不安,在下班路上原本想買豬肉,最後只買了一塊便宜的豆腐。
這個生活裡的小細節,和他們笑著在新房工地合影的照片一樣,打動了萬千網友。
他們最初的照片,常常讓人想到一個成語「喜笑宴宴」。
這是一個很美好的詞語,這種美好甚至在很長時間內給人一種幻覺:在他們的上進和努力面前,那上百萬的貸款和捉襟見肘的生活,一點都不可怕。
然而,以往的美好,他們眼中的光,隨著房子的爛尾,在曠日持久的維權和遙不可知的未來裡,幾乎已經消失殆盡。
他們還不算最不幸的,因為當初無意中的記錄和偶然的走紅,至少還有人知道他們的故事,關心他們的命運。
還有多少因為房子爛尾,在角落裡默默哭泣、維權無望的亮亮麗君呢,他們是不是連講述故事的機會都沒有?
他們是不是只能接受房子爛尾、一輩子積蓄打水漂、餘生只能拚命還債的殘酷命運?
所以,聽到這對小夫妻被打的控訴,網友們尤為關心,無比憤怒。房子沒了,錢沒要到,還被暴揍一頓,怎麼能這麼欺負人呢?還嫌他們不夠慘嗎?
亮亮和麗君在融創售樓處經歷了什麼,有待當地警方揭曉答案。
但許許多多揹負爛尾樓、在債務中苦苦掙扎的人,不知道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會是什麼。
無論如何,他們的故事都值得被持續地關注,不該被社會遺忘。
来源:基本常識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